日本人为什么选择王昌龄这句诗?
日本在捐助中国的物资包装箱上出现这样一句唐诗:
青山一道同云雨,
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或许未必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这句唐诗的来源,这句唐诗是唐朝『边塞』诗人王昌龄原创。
作者曾经写过很多送别诗,送给他的朋友。日本捐助者选择这一句,是因为这一句非常恰如其分的表达了此情此景此心此义。
有文化有情义,才有如此精当的选择。
来看看全诗:
沅水通波接武冈,
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诗句简单,通俗易懂,像给好朋友的信中语,不需要刻意,更无需雕琢,所有依依不舍,所有念念不忘,所有期待和祝福,所有对未来的畅想,都在这些简单的句子里。
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没有浓郁的人情,没有一颗善良敏感的心,感受不到王昌龄蕴含在这些汉字里的深情厚谊,更领略不到王昌龄卓越绝伦的文字功底,以及这文字功底背后绵延千年的文化血脉。
日本捐助者是怀着无比尊崇与艳羡的心情,深思熟虑之后才选择了王昌龄这句诗。
一方面充分显示了捐助者的文化底蕴、胸怀和基于底蕴胸怀之上的眼光,一方面显示了中华文化广博深远的影响力。
这让厚重者显得更加厚重,让浅薄者显得更加浅薄。
说起王昌龄,不能不想起李白。
李白是通过王昌龄的好朋友孟浩然而结识王昌龄。在王昌龄被贬谪之际,李白其时境况比王昌龄还要凄惶。
即便如此,李白还是第一时间用诗歌表达了对王昌龄的思念与安慰。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你看,明月是友谊最好最掷地有声的见证。王昌龄与柴侍御的友谊,李白与王昌龄的友谊,都被明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千年之后,明月光洒人间,我们依然真切感受到月光里他们的情谊还那么真,还那么纯。
想想我们此刻的人间,这样禁得起明月俯视的友谊还有多少?还有没有呢?
明月只有一轮,她照耀着整个人类,也在见证着整个人类。这让『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都有了温暖人心的根据。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还是李白的诗句,他表达得多好。整个人类共同沐浴着同一片月光,多好。到底是什么让人类越来越浅薄?
说回王昌龄。
他写过很多很多送别诗,流传千古的名句岂止日本捐助者选择这一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高楼送客不能醉,
寂寂寒江明月心。
这是王昌龄送别好朋友辛渐的诗句。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是王昌龄送别好朋友魏二的诗句。
送君归去愁不尽,
又惜空度凉风天。
这是王昌龄送别好朋友狄宗亨的诗句。
……
除了送别,王昌龄之所以被后世一些狗屁文化人肤浅的标签为『边塞诗人』,是因为他关于边塞的诗歌更多光耀千古之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除了送别朋友,除了抒发边塞豪情,王昌龄也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比如钱塘江边一个浣纱女,在他眼中也是格外的美丽。
钱塘江畔是谁家,
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
今日公然来浣纱。
在一个心中有爱的人眼里,有的不仅仅是友情,还有风景,任何失意都不会腐蚀他内心对美好的向往和描摹。
我想,这才是王昌龄,以及王昌龄所在的大唐盛世诗人应有的姿态,也是那个时代应有的气象。
日本捐助者应该深深的懂得这一点。
对王昌龄『边塞』诗人这种狭隘的归类,同样是一种浅薄的行为,假如可以标签,王昌龄的标签只能是——唐朝伟大诗人。
七绝圣手,一个『圣』字,是对『伟大』最贴切的诠释。
2020年2月19日
雪后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