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都写诗打call的这件乐器,究竟有什么来头?

▲点击音频聆听

非琴不是筝,初闻满座惊。”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阮这种乐器音色的描写。

能使一个大文豪用如此的话语去描述一种乐器之声,可想而知这种乐器的声音是多么的迷人。

1

 阮 

“ 流传千年之久的乐器 

“阮”最初起源于秦汉之际,据说是秦朝修长城的时候由于人太多,监管的人只好用一种类似拨浪鼓的乐器发号施令,后来有人在这个乐器身上安了琴弦,变成“弦鼗(xián táo)”。

西汉时,乌孙公主远嫁到西域和亲前,汉武帝为了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命令工匠制作了一种乐器。

这种乐器是根据秦朝的弦鼗加工改造而来的,可以在马背上演奏,为圆形、直项,有4根琴弦和12个品位。4根琴弦寓意一年四季,12个品位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份。

这种乐器当时名为秦琵琶、汉琵琶,样子和现在的中阮极其相似。

汉朝昭君出塞时所抱的“琵琶”,也就是这种乐器

直到南北朝时期,“阮”这个名字才彻底被确定下来,这还得从一个人说起。

魏晋“竹林七贤”当中,数阮咸的音乐天赋最高,即精通音乐理论,又精通乐器演奏的他对秦琵琶加以了改造。

当时的人为了纪念阮咸对于秦琵琶的功劳,将秦琵琶命名为“阮咸”

南北朝也是一个充满战乱与民族融合的时代,西域的半梨形曲项的胡琵琶经过丝绸之路传进中原,和中原本土的一部分阮咸开始融合,形成一种新的乐器,就是流传至今的琵琶。

而因为地域原因,还有一些地区的阮咸还是保持着以前的样式,从此以后,就变为两种乐器了。

琵琶是创新融合后的产物,而阮咸则是一直坚持传统的产物

▲ 阮与琵琶

进入国力强盛的唐朝,琵琶在唐朝也呈现了极度繁荣的景象,而阮咸也在唐代传到了日本。

现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的唐代螺钿紫檀阮,为四弦十四品。除面板外,其余均为紫檀木,镶嵌了精致的螺钿花纹。背面有螺钿、琥珀、玳瑁等物缀成一对鸳鸯衔珠的图案。

▲ 唐代螺钿紫檀阮咸(正仓院藏)

白居易《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

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

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

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

落盘珠历历,摇佩玉琤琤。

似劝杯中物,如含林下情。

时移音律改,岂是昔时声。

这首诗描述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与友人听乐器演奏时的所感所想,“非琴不是筝”、“初闻满座惊”两句表达了白居易被这种乐器深深折服的思想感情

到了宋朝,琵琶的风采不再,而这个时候阮咸渐渐地流行起来,逐渐被世人所熟悉。

也是在这个时候,宋太宗将四根弦的阮咸改为“五弦阮”,此后简称为“阮”。

元朝戏曲兴盛,阮演变成月琴,成为戏曲伴奏乐器,并流传至今。

进入明清的时候,阮逐渐式微,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以至失传近百年。

1952年,中央歌舞团民族管弦乐队成立,乐队找到了在日本正仓院收藏的阮的照片,经过多年努力,复原了消失百年的阮。

至今,阮已发展为包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及倍大阮系列的乐器组。

陈雅明、徐阳、冯满天等不少当代音乐人创作了许多阮的作品,使这种古老乐器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2

 阮的音韵 

“ 动静相合,集雄壮与精美于一身 

中国人讲究阴阳平衡、动静相合。这一点,在阮这种乐器上也得到体现。

阮长得圆滚滚的,看上去有点萌。但是声音一响,如闻天籁。它的声音既有古琴的韵味,又有古筝的深沉。

中国古人认为阮是古琴与古筝的共体,集静动阴阳为一体

有时候安静得小溪中水流一般,静静地流淌,有时候激烈得如雷火一般,气势如虹。

没有哪种乐器像阮这样的契合动静、阴阳之道,从塞北黄沙到江南水乡,集雄壮与静美于一身

它既能分别担任独奏,又可组成室内乐重奏和大型合奏,其艺术形式丰富多彩。

而阮的声音是乐器中非常适合调节身心的,愉快的时候,可以弹得激烈一点,将心情释放;在平静的时候,可以弹得舒缓一点,享受自由旋律带来的平和;在悲伤的时候,可以一个人在寂静的月夜,轻拨琴弦,将不愉快的事情诉说给大地和天空。

有人说,听阮,你能听到自秦朝到今天的中国故事;看阮,你能看到从古到今中国人的心性与道义。

的确,从饱含柔情、富有诗意的诞生,再到其多元包容的美妙音色,无一不谱写着阮遗世而独立的中国精神,和浪漫的人文情怀。

▌ 雨法雨 | 视频号

点击下方卡片观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