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冠心病治疗的良药
黄芪一药在临床各科中被广泛应用,素有“十药八芪”之称。先说说黄芪名字的由来,黄芪用药部分为根部,切开后呈现黄白色,故黄芪的黄字由颜色来命名。芪,在古代本草中为“耆”,是年长的意思,秦汉时期人们可能认为此药补气第一,是补气药当中的长者,故取名为黄耆,后来便于书写,改名黄芪。
黄芪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药用干燥根部。栽培或野生。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功效为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作用发挥
黄芪主要从2个方面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
1、有补气之功
冠心病在中医属“胸痹”范畴。冠心病患者多因劳累、寒冷诱发起病,动则耗气,寒则伤阳,心阳不足是其病机的主要方面。冠心病患者不论是血瘀、气滞、阳虚或阴虚等不同证型,其中皆有气虚的病理变化。因此,
冠心病的治疗应重在补气。“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心气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基本动力”。难经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中焦脾胃气旺,营血得以化生。黄芪补气归归肺、脾经,善补营卫之气,在冠心病治疗中最为重要。
2、有脱毒化腐生肌之效
部分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如冠状动脉三支病变不能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或经PCI或CABG后血管再次狭窄而只能采取内科药物治疗以促进心肌组织毛细血管新生和侧枝循环开放来增加心肌血液灌注。传统医学中化腐生肌法是外科疮疡疾病的常用治法之一,其法不仅促进新生肉芽的增长,还能促进血管的新生。因此,临床治疗冠心病时可用化腐生肌法增加冠状动脉毛细血管新生,从而促进冠脉侧枝循环的建立。《本经疏证》言:“黄芪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所谓源清流自洁者也。”可见黄芪除有补气功效外,亦有脱毒化腐生肌的作用。重用生黄芪30-60g,可达化腐生肌的功效。
病案小举
当然治疗冠心病单纯用黄芪一味药是远远不够的。让我们先看看一例冠心病患者的情况。患者男,62岁,2014年5月13日初诊。患者2010年11月6日突感心胸憋闷,全身乏力,大汗淋漓。当地医院诊断为“冠心病”。行造影示:左前降支中段狭窄70-80%,右回旋支,左回旋支狭窄50-70%。内科予西药常规治疗。目前患者每因劳累或天气变化时自觉心前区憋闷,平素气短,乏力,怕冷,呐食不香,大便稍稀,眠可,舌体胖,质暗苔白厚腻,舌根稍黄,脉沉细弦。此中医诊断为胸痹,辩证气虚瘀痰互阻。治法:益气活血化痰。方药:生黄芪30g,红景天30g,瓜蒌皮30g,薤白20g,半夏10g,藿香15g,川芎15g,红花15g,丹参15g,赤芍20g,炒白术15g,黄连5g。12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服药12剂后胸闷、气短症状好转,服药24剂后,患者病情稳定,胸闷、气短、乏力消失,进行一般体力活动已经不受影响。
上述患者平素心阳不足,脾气虚弱,水饮痰浊等阴邪乘虚上乘阳位,邪正相搏,胸阳闭阻,引起心前区不适、胸闷等症。除心阳不足,脾气虚弱的表现外,尚有舌质暗,舌根苔黄腻,舌下静脉明显等痰瘀互阻化热之征,故以益气活血化痰除热为法。除用黄芪配伍川芎,红花,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外,还需配伍瓜蒌、薤白、藿香等辛燥之品去除体内痰湿。“脾乃生痰之源”,配伍白术以健脾,升降气机,以利于祛痰、化痰并防痰湿内生。痰瘀互阻化热,配伍少量黄连清除中焦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