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树年:临摹与读画,遵循这一创作规律

纵观中国绘画史,

大凡那些开宗立派的大师们,

他们的成功总离不开两个因素:

一是师古人,二是师造化。

中央美术院教授梁树年先生

正是遵循这一创作规律的

一位大器晚成的绘画大师。

他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位名宿,

也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

理论家、篆刻家和诗人。

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

他一直默默的耕耘,

不计名利,

执着于他的绘画理想。

他虚怀若谷,厚积薄发,

终于在晚年达到了他事业的峰颠,

成为当代中国画坛上的一代宗师。

他的成功也再次证明了

艺术创新要师古人、师传统、

师造化,要化古出新。

也证明了艺术是艺术家生命精神的升华。

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

为中国美术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他强调

“临摹与读画”

通过学古达到开今的目的。


梁树年:(1911—2005年),名豆村,堂号安樗,斋号警退斋;北京市人。曾在北京第四女子中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北京山水画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品有《黄山旭日》、《黄山云海》、《黄山鲫鱼背》、《黄山峡谷》等,出版有《梁树年画集》、《近现代名家画集——梁树年》等。

梁树年童年读私孰,

自幼喜绘画,

1929年师从摹古和

画小北宗山水著名的祁井西,

常到西山写生。

1936年成立豆村画社,

1945年从师国画大师张大千,

为大风堂入室弟子,

回忆这段历史,

梁树年说:

“我拜大千先生为师,

主要是开眼界,

老师的技法我也学,

但总是学不像,

到头来依然故我。

学画、画画,

要有主见,要有个性……”

梁树年是以一种自立的精神拜师学艺的。

又系统地研究了前代画家

王石谷、石涛、郭熙及王蒙的画法,

取名家之长,融会贯通,

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基础。

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自上世纪30年代起,

梁树年开始从事美术教育工作,

曾任北京第四女子中学

美术教员二十余年。

1962年起在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任教。

1964年起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担任教授。

70年代初,

梁树年从干校调回北京,

为国务院办公厅画画。

当时,他己年过花甲,

决心离京远游,

踏上了艺术变革的新征程。

1972年,梁树年首次登上黄山,

圆了多年的黄山梦。

而后他又上太行、

下三峡、游漓江,

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壮游祖国山川胜境,

饱览中华秀丽风光,

他心潮起伏,

应物斯感,佳作跌出。

梁树年的艺术创作不同于一段时间流行的

“写生——创作”的路子,

他继承了传统山水画

“饱看沃游”式的创作方法。

他的写生观和许多人大相径庭。

他到大自然中去,很少写生,

即使画,也极简率,

而主要是观察、感受,

去发现大自然的美,

体察山川树木的神韵,

唤起创作的灵感。

“写生要写魂,得魂胜得真,

物我相向,下笔自有神”、

“人谓黄山松是神,我谓黄山云是魂。

黄山是我师和友,笔墨岂是来写真?”

梁树年的这两首诗是对他

“写生——创作”经验的高度形象的概括。

1974年,梁树年被聘为留学生导师。

1979年任中国画系研究生导师。

在指导学院学生的同时,

他也收徒传艺,

以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

言传身授,因材施教。他

注意启发学生的悟性,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登山不是一条路,

山谷灵秀多云雾,

毕竟高临放眼宽,

好山好水今无数。”

学生们当他既是严师,

又是慈父,

他也把学生们当作朋友,

经常与他们赏画品诗,

畅谈艺术问题。

晚年游桂林、黄山、

太湖、三峡、太行,

多为公共场馆作大画,

画名渐显。

2005年2月24日,

梁树年在北京去世,

享年94岁。

梁树年作品欣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