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六十三首《牡丹》(薛涛)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三】
牡丹
【中唐·薛涛·七言律诗】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拼音版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薛涛(约768~约834),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父亲薛郧在四川做官,早年去世以后,薛涛和母亲相依为命。薛涛聪慧貌美,八岁能诗,熟悉音律,多才多艺,声名倾动一时。薛涛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薛涛得以召见并入乐籍,成为歌伎。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后世称歌伎为“校书”就是从她开始的。薛涛和当时的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过唱酬交往。她居住在成都浣花溪边(今有浣花溪公园),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有《锦江集》五卷,已失传。《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
壹/
扫眉才子薛涛多与名家唱和交往,其中真正让薛涛动情的是元稹。时任监察御史的元稹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春奉命出使蜀地。元稹慕名而来,薛涛也久闻新乐府诗派的元稹之名,两人倾心交谈,作诗酬答,遂为知己。相别时,薛涛即作《牡丹》诗赠元稹归京。
文学赏析
名家评价
古诗词中描写和赞美牡丹的诗句非常多,比如李白辞藻艳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白居易忧伤,“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牡丹花色泽艳丽,富丽堂皇,素有被人赞美,刘禹锡曾直率地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李商隐也含蓄地道,“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唐代还有以为诗人也非常喜欢牡丹,却写出了新意,下面一起欣赏薛涛构思新颖的诗作,全文不提一字牡丹,却写出了对牡丹的深情。
牡丹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薛涛,字洪度,唐代女诗人。她的父亲薛郧为人正直敢言,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到四川。一家人从繁华的京城搬到了遥远的成都。后来父亲又因染了瘴疠而命丧黄泉,14岁的薛涛与母亲的生活立刻陷入困境。薛涛不得已加入乐籍,成了一名营妓。她曾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善于制作桃色小笺写诗、表达恋情。脱乐籍后,她终身未嫁。
诗人曾在成都浣花溪公园居住了一段时间,她闲暇时除了写诗,还喜欢养花种草。牡丹花是国色天香,但也很娇贵,诗人赞美它的同时,也怜惜它如自己一样芳华易逝。首联从去春与牡丹的分离落笔,把深情厚谊浓缩在重逢的场景之中。“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别后重逢既有些激动,也有无限的情思。“泪湿红笺”四个字,亲切感人,抒发出久别不见的愁怨之情。
接下来更含蓄深致地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眷眷思念、和意外相逢的惊喜,“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作者用巫山神女与武陵渔人两个典故,让人花之恋抹上了梦幻的色彩。“武陵期”,典出陶渊明的武陵渔人的故事,用典新颖别致,饶有兴致。
颈联再现了与牡丹的深长情意,相知毋忘。“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牡丹馨香迷人,仿佛以此述说衷肠;相逢无语,却心有灵犀。“馨香”、“不语”,刻画出牡丹沉静的形象;“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抒发了人花相顾无言、又彼此心心相印。
最后诗人又回到现实,并把自己与牡丹之间相亲相爱之情推向高潮,“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作者想在栏边安放枕席,如对故人一般抵足而卧,互诉衷情,展现出她对牡丹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这两句想得新奇,写得透彻。
纵观薛涛的这首诗,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人花之恋。全诗感情跌宕起伏,笔触细腻曲折,余韵无穷,极具艺术魅力。薛涛并非没有朋友,也不是没有人关心她,可是她觉得人世间的很多交往都带有利益色彩,而牡丹则高洁无私,充满真挚朴实的情感,可以慰籍一颗躁动不安的心。
这首诗出自唐朝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诗人——薛涛。薛涛与刘采春、鱼玄机、李治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而这些女诗人的翘楚则非薛涛莫属。薛涛自幼聪明,饱读诗书,八九岁已经精通音律,出口成章,小小年纪便已芳名远扬。
作为才女的薛涛结识了很多唐朝当时很有名的文人墨客,像白居易、刘禹锡、杜牧、张祜等大诗人都和她有过诗文唱和,甚至还和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有过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但最终造化弄人,当时间流转,暮去朝改,留下的也只是“今年花开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悲叹。终究也只能是“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没有一人为她留下与她一起终老。
薛涛晚年寄居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至今那里仍然留着薛涛的吟诗楼,纪念这位传奇女子最后的时光。薛涛晚年,孤寂一人,面对牡丹,感叹于“物是人非事事休”,于是内心复杂的思绪、无尽的相思都与牡丹娓娓道来:
去年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以花比喻美人,是中国古诗词的一贯传统,但薛涛此诗一改传统,在她眼中,牡丹不是美人而是她的知己与恋人。她把对恋人的相思寄托在牡丹上,春末花落,再美的花都要零落,就像再美好的感情也终究会随风而去一样。
首联“去年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这句是对牡丹的诉说,而对牡丹的诉说就像是对情人的诉说。别后重逢,有太多的兴奋,无限的情思,但是繁华过后却又要分别,离别的愁绪也化作那眼泪洒在粉红的笺纸上,为什么相聚相守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
颔联写对牡丹(爱人)的纠结而怅惘的心情:“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巫峡”化用楚襄王梦中幽会巫山女生的典故,担心离别会像巫山云雨那样一散而不还,“武陵期”则是混用了武陵人发现桃花源以及传说中的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寓意遇见牡丹之难,也担心自己也会和这个故事一样不知何时才能和牡丹再相遇。而如此说来,思念的是牡丹还是情人,就更耐人寻味了。
颈联“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牡丹花本身就是“馨香”的,就是“不语”的,所以以“馨香”、“不语”影射牡丹花的特点。花以馨香传情,不语也知道彼此内心的想法。人花相通,人花同感。
最后尾联“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将本诗推向高潮,诗人想对牡丹诉说相思,所以就想在栏边安枕席,倚着枕头,让自己与牡丹抵足而眠,等到夜深之时互诉相思之苦。
相思,是对花,亦是对人,牡丹,是咏物也是抒怀,现实中没有情人诉相思,那就把相思寄托于牡丹吧,知她者,唯有牡丹也!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