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浅出讲伤寒第46篇:现代语言解读“麦门冬汤”

肺处于人体“地理位置”的上焦,主管人体的呼吸。人体通过吸气将外界的新鲜空气经由肺泡吸入血液,通过呼气将代谢后的废气呼出体外。人体通过“深而长”的吸气和呼气实现了人体“宣发”和“肃降”的功能。肺在生理构成上由一个个薄薄的气泡组成,和其它五脏六腑比较,最为娇嫩。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为病;其它脏腑的病变,亦常累及于肺。譬如,当风寒束表收缩人体毛孔内热不得向外宣散时,人体内很容易累积热量,而肺位于上部的位置和“空心”的特点也为热量蓄积提供了条件。

正常的肺泡里充满了气,每个肺泡被细微的动脉供血和静脉回血所包围。除了寒之外的,风、热、火、湿、燥六种气候条件如果过于偏离正常气候状态,吸收到肺部后很容易伤及肺。风邪会蒸发肺中的津液令肺干燥;热和火邪会灼烧肺中的津液导致肺泡破损;湿邪呼吸进肺部会影响肺的宣发;燥邪会导致肺泡干燥受损;寒邪会令肺泡收缩、肺中的蒸汽受寒化水影响肺气的宣发。

根据“冷降热浮”的自然原理,人体内如果积累了热邪很容易上浮入肺,热邪会灼烧人体肺中的津液,娇嫩的肺泡很容易被损伤而导致肺的功能减弱。感冒时形成的内热,过分的发汗等方式均会导致肺中津液的损伤,损伤久了,很容易形成所谓的“肺痿”。

《金匮要略》第7篇描述了肺痿可能产生的原因:“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大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即肺痿产生的原因是过多的发汗、呕吐、利小便,腹泻等损失津液导致的,如果脉象快而虚是肺功能减弱后的肺痿,如果脉象快而有力则可能是肺中生长了痈疮。

肺通过呼吸让人体“充气”而保持扩张和收缩的弹性状态,如果“肺痿”后,人体的呼吸功能就会不足,人体的弹性功能就会逐步减弱。人体的五脏六腑保持良好的弹性功能(扩张和收缩)有利于高质量的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如果弹性功能减弱,意味着气血逐步衰减,五脏六腑逐步脆化老化。当人体“肺痿”后,人体“充气”的整体弹性功能就会下降,肾和膀胱的弹性能力也逐步下降,对身体水分的制约力都会整体下降。如果肺气长期虚寒,就会出现《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所称的“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肺痿”导致的人体宣发扩张的能力下降,还会造成人体体表防御能力减弱而易于生感冒。

肺是人体“由阳化阴”的“起点”,肺痿还会引发肺气不降的失眠。

对于肺痿以寒为特点,仲景提出了用甘草干姜汤的方法来温暖中焦和上焦。对于肺阴亏虚,以肺燥为特点的肺痿,仲景提出了麦门冬汤的治疗思路。

原文曰:“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由“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人体内阴血阴津亏损后很容易形成内热,内热上冲会损伤人体咽喉。

麦门冬汤的君药是麦冬,我们在第132篇提到过麦冬的性质。

麦冬。麦冬的味道甘甜。《神农本草经》说:“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生川谷及堤阪”。麦冬的质地非常的柔软,煮出来的水是黏黏甜甜的。和石膏比起来,其润肺润胃的效果更甜腻和柔缓,不像石膏清热那样清爽峻冷。有生痰敛邪的流弊,如果人体胃阳运化不足时,麦冬很容易生痰。但麦冬滋润肺胃的作用很长久,对于肺和胃阴液长期不足有很好的补益作用。

半夏:《神农本草经》云:“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一名地文,一名水玉。生川谷。”“辛”的味道是令毛孔打开出汗,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是依靠毛孔和鼻窍的开合实现的。肺在“痿”的状态下“开”和“合”的作用是受损削弱的。半夏“辛辣”的味道可以恢复毛孔“开”的作用,配合麦冬的“润”,对恢复毛孔的开合有修复作用。“苦”的作用是下降的,肺是人体由阳转阴的起点,其肃降的作用将人体属“阳”的功能转化为“阴”。半夏降逆的特点还体现在可以降逆无形的气机失常,半夏有很好的止呕效果。半夏同时有燥湿化痰理气的功能,可以消除体内的寒痰。仲景在《伤寒论》中,凡是因为寒痰引起的咳嗽,或者寒痰引起的嗝逆都有较大的机会使用到半夏。

粳米:粳米是大米的一种,性质更柔软多汁。中国人认为,五谷是植物的种子,可以长成完整的植物,孕育着完整的生命信息,因此是最富有营养和滋养人体的。

现代医学偏重于分析化学成分,将营养物质划分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三大类,另外还有少量的微量元素。实际上,按照化学成分很难反映食物的内在差别。比如走地鸡和饲料养的鸡在化学成分上非常相像,但我们直接品尝到口感和营养差别都非常大。用现代的观点看,中医看待中药更偏于从“基因”的角度看。按照基因理论,物质表现形式的不同决定因素在于基因而非化学成分。人和人的外貌、思想、体质的不同决定因素在基因,而非化学成分。而基因的本质从化学成分分析也是相同的,根本原因是由于DNA遗传因子的排列序列不同造成的。事物由于内在的基因排序不同,因此会在外在表现形式和特征上体现出不同。中国古人不知道基因科学,但知道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分析事物的生长环境、生活特点来判断事物的特点以及药物的药性。这就是《周易》和中医称作的“象”,即通过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来反推事物的内在特点。对一味中药特点的判断,也主要是通过药物的外形、生长特点和位于植物上的位置、气味等属性来判断该药物功能。

例如,粥是大米熬制的,而大米是植物的种子,通过观察自然界的“象”,植物的种子可以孕育成一个新生命,是植物在秋天成熟的果实,因此其营养是全息的。从中国文字看,我们形容一个人有“精神”,“”是米字偏旁一个“青”,即新鲜的米就是人体“精”的来源。大米被煮融后温润而易于消化,既有营养,又有利于保持住身体的水分。从“象”来看,黏黏稠稠的,有助于辅助麦门冬养阴润肺。

另外三味药人参、大枣和甘草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有过很多论述,也有养阴润燥的效果。

由于用药习惯的问题,笔者在临床中使用麦门冬汤的概率不高。辨证合理,该思路可用于慢性咽喉干燥,咽喉不利,津液亏虚型口渴,肺胃干燥上火等多种情况。

《伤寒》和《金匮》中常见的几个养阴润肺组方有白虎汤、百合地黄汤、薯蓣丸、炙甘草汤,这几个组方具有以下差别:

  1. 白虎汤。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炙甘草和粳米构成,其中石膏用来峻补肺阴清内热,知母有很好的“滋肾”和保留水分在身体内的作用,炙甘草、粳米两味药和麦门冬汤中的作用相似。白虎汤的特点在于清内热,峻补身体内的水分,而麦门冬的特点主要是养阴,清热的效果并不明显,更适合慢性虚损而无明显内热的病症。

  2. 百合地黄汤。按照中医的观点,血是滋养人体的最主要的物质,如同自然界的河流。如果长期内热伤血会损伤人体的“精神”和“情志”。百合和地黄的特点更偏于补益人体的血液和“情志”。百合润肺的特点更偏重于补益精神层面的“肺魄”。

  3. 薯蓣丸。薯蓣丸的机理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有过较为详细的论述,其特点即偏于滋润肺,又有宣发肺气的作用。适用于内热不严重,慢性阴阳两虚,肺枯萎的病症。

  4. 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具有典型补益血液进入经脉的作用,其“定位”补益经脉之血的特点更强。方向上有“向上”的作用,有滋养肺泡血脉的作用。

作者原创,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