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_为什么你总是很心烦?
为什么你总是很心烦?心理学家表示:长期不顾事实、恶意揣测成习惯,灵魂不干净的人,看这个世界都是充满恶意的。有些人不会在乎事实的真相,他们只关心自己想要看到的。拿自己锋芒的刺随意刺伤别人,久而久之,世界在他们眼里也会变得黑暗空虚。
恶意揣测也会让自己变得心烦意乱,那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主观臆断呢?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3VzZXJpbWFnZTguMzYwZG9jLmNuLzIxLzA0MTAvMTQvNDY2MDU5NDRfMjAyMTA0MTAxNDQ5MDEwMzc4MjE2Mjg2LmpwZw==.jpg)
一、自我中心
喜欢主观臆断的人往往很难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他们在设定上便将别人的出发点与自己的出发点划上等号,当行动与我们的出发点不相符时,偏见和意见自然而然产生。
这也属于一种人格失调的心理状况,这样的人只会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当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时,他们总会将错误归结于外在条件或他人。
这些人属于针对事情结果没有理性判断的唯我主义者,利己的心态让他们趋利避害,扭曲现实。这样的人未必是故意不顾事实恶意揣测,他们的大脑可能在无意识下已经关闭了相信真相的阀门,与此同时,他们内心想的自然而然成了真相。
二、缺乏沟通,感性猜想
面对别人很有歧义的态度或事情时,不善于沟通的人便不明确对方是善意还是敌意,他们的非理性思维只会让他们往错误的方向默默揣测。
我们无意间的一个动作,很有可能让我们的形象在他人心中瞬间崩塌,这种还没搞明白自己做了什么就变成魔鬼的情况,真的是太冤了。
沟通的缺失直接引起错误的瞎想,加上主观臆断,更容易影响他人对事物客观的判断评价。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三、群体身份
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中包含从众心理。宗教、阶级甚至是种族,都有可能成为主观定位的区别,属于社会中常见的偏见刻板印象。
比如根据一个人的发色判断他是否精明能干、一个人长得漂亮就是有心机没头脑、一个人如果当了后妈绝对是恶毒的等等。
这种刻板印象就是一种从众心理,如果一个人因为群体无意识导致的从众心理形成特别强烈的刻板印象,那刻板印象在他脑海里就会演变成最可怕的一个环节:歧视。
一个人形成偏见和歧视之后,就会觉得被歧视的人不管做什么都是错的,不是他做的,也绝对跟他脱不了关系。
如此扭曲事实,不顾真相,都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东野圭吾的《恶意》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不论如何丑恶的偏见,它的产生绝对不是历史以及地域的错。”上帝为了世界的多样性创造了各具特色的人,只注重群体特点,而忽略个体差异,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
四、人际经验
一般来说,那些有着被恶意伤害的人际交往经验的人,更容易揣测他人,并且因为对他人产生的偏激而变得焦躁烦闷。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剥夺了太多的体验,或者拥有糟糕的人际关系,比如家庭、学校、朋友,很容易导致他们发展成不健全的人格,缺少安全感。
他们缺乏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形成先入为主的恶意判断。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比我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现在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现在这般光明的前途。——《恶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五、心灵映射
在对一个人的恶意揣测中,往往能反映此人的真实品格,正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个人的眼界和格局大小也能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
他们恶意揣测别人,同时也就暗示了如果这种情况放到自己身上,他们是不会这么做的。
在对一个人恶意揣测的同时,能带来贬低他人的快感,对更优秀的人加以贬低更能带来精神的慰藉。每个人对于他人的成功都有一些嫉妒心理,轻微的嫉妒是正常的人性,但是过于沉浸在这种快感中,会导致我们形成不顾事实、恶意揣测他人的习惯。
每天在这种错误的消极思维影响下,人怎么可能不烦躁呢?
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往往都对世界和他人充满善良的爱意,不对他人的行为做出评判,就是最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