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鞭”阿提拉,为什么没有攻打中国?一个原因最致命
“上帝之鞭”这个称谓,曾被基督徒赋予两个历史人物,匈奴王阿提拉与蒙古帝国大汗铁木真。为什么西方世界会给阿提拉和成吉思汗冠以如此怪异的称呼呢?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此二人是上帝派到人间惩戒凡人的使者。
公元449年,一位罗马史学家将他所知的阿提拉写在史书上。阿提拉有着五短身材,他的鼻梁很扁,脑袋非常大。另一位见过阿提拉的史学家则表示,阿提拉十分在意旁人看他的眼光,所以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尽可能地表示自己高人一等。阿提拉不论在看谁,他的眼珠都会不停地打转,就像是在对自己的威望怡然自得一样。
以至于,所有蛮人都甘愿接受阿提拉的统治,没有人敢与他唱反调。
很多人都以为,阿提拉是个残忍嗜杀的侵略者,实则不然。相比于蒙古帝国的西征,阿提拉打起仗来并不残暴,起码他从不屠城。对于那些手无寸铁的俘虏,阿提拉更愿意让他们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目前,集中在阿提拉身上的两大谜团分别为:
阿提拉是怎么死的?
为什么没有侵略中国?
我们先来聊聊阿提拉的死因,根据文献的记载,阿提拉在意大利地区遇到了一名清纯可人的少女依丽迪斯科,在他迎娶了这名少女时,匈奴内部举办了规模浩大的婚宴。众人热闹地庆祝了一整夜后,次日中午阿提拉并没有照例出现在王帐中。阿提拉的属下预感到不妙,立即来到阿提拉的住所,发现新娘依丽迪斯科还在昏睡,阿提拉则口鼻流血,早已死去多时。
阿提拉终年四十七岁,这个年龄在现代尚处壮年,身体力行的阿提拉应该不至于在行房时暴毙。于是,便有人猜测阿提拉死于窒息。因为他在婚宴期间喝了太多的酒,所以鼻腔的血管破裂,因睡眠姿势不良,血液倒灌进肺部。还有人认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下属寻找阿提拉时,新娘依丽迪斯科亦反常地昏睡,所以多半是有人行凶。
显然,不论是被自己的鼻血呛死,还是死在其他人手上,阿提拉的死法都不太光彩。或许是出于这个原因,所以一些史料将阿提拉的死归结于“操劳过度”,称阿提拉在返回德国南部的过程中舟车劳顿,并未详述死因。
说完了阿提拉的死因,我们再来聊聊阿提拉为何没有入侵当时的中国。原因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阿提拉时期的匈奴无法征服南北朝,甚至连北魏都打不过。
永元三年窦宪奉汉和帝之命,率领汉军主力北上匈奴,在金微山一战中大败匈奴。困扰了大汉王朝长达百年的匈奴人,就这样被一次性击溃。经一番乘胜追击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史料中并未提及匈奴人究竟去了哪儿,由此可见窦宪的追兵将匈奴人赶到了“目所能及之外”,在接下来的三百年里人们再未看到匈奴人露面。
三百多年后,一支名为“匈人”的军队于东欧崛起,并迅速横扫欧洲诸国,成了令人闻风丧胆的“上帝之鞭”。
那么,这支由阿提拉率领的“匈人”,究竟是不是被窦宪驱逐出北方草原的匈奴人呢?
所幸,已有科学家采集了古代“匈人”的DNA样本,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匈人的父系单倍群L并不是欧洲人的类型,而这种单倍群在西南亚和南亚的分布较多,在中亚有一定分布。学者推测,北匈奴从我国史料中消失以后,曾来到中亚草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休整,后来又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为了谋求生存,北匈奴人迁徙到东欧地区,逐渐形成了后来的匈人部落。
阿提拉是匈人崛起的希望,他重新让匈奴王朝焕发新生。这个国家经阿提拉的屡次扩土开疆,变成了东起咸海,西抵大西洋的庞然大物。阿提拉所坐拥的领土,甚至超过了大汉盛世!既然阿提拉有这么广阔的地盘,又有令欧洲人闻风丧胆的战斗力,为什么不率兵东进,替祖先雪耻呢?
我们不妨来个横向对比,当时的汉朝已成了过往,短暂的晋亦成为匆匆过客,中国正处于名为“南北朝并立”的历史时期。拓跋、鲜卑等草原民族在匈奴祖地建立了北魏帝国,宋武帝则创建了刘宋政权。虽说北魏的军事实力要强于刘宋,但这种差距并不足以让北魏兼并刘宋,是以双方僵持了一百多年,这种相对平衡的局面一直持续到隋朝开国。
我们要提出假设,自然得把时代背景放在阿提拉当权的公元436年乃至453年,当时的北魏正处于改革期间,主导改革的便是冯太后。经此改革,北魏的实力与之前已不可同日而语。虽说在领土上,北魏无法与当时的匈奴帝国媲美,但就综合实力来说双方差不多。
既然双方半斤八两,为什么说阿提拉打不过北魏呢?
因为我们还需考虑地理因素。
从地图来看,匈奴帝国的最东侧是咸海,此地至北魏极西边界的距离超过两千公里。要知道,两地之间基本没有“路”的概念,这两千公里均是戈壁滩和天山山脉。所以,这四千里行军绝不是闹着玩的,不考虑其他因素,阿提拉的军队起码要在沙漠和群山中穿行三个月,这还只是个保守数字。沙漠行军必须配备大量辎重,而辎重又会拖慢行军速度,所以行军的时间还要酌情延长。
且看汉武帝曾派六万大军,二十万牛马远征大宛国,显然想要完成这种超远距离奔袭要耗费大量的粮草补给。而且,一场沙尘暴,一次错误的转向,一种散播速度极快瘟疫,都能轻而易举地夺去士兵们的性命。就算阿提拉完成了史诗一般的远征,来到北魏境内的也只是一支舟车劳顿疲弱不堪的残兵败将,到时候凭借北魏骑兵的杀伤力和机动性,阿提拉的人马别说是打赢了,恐怕连回都回不去。
即便不考虑行军的可行性,阿提拉也不会发动东征。且看阿提拉的战略方针,他的大敌便是西罗马帝国,消灭这个国家是他的毕生目标,在解决掉西罗马之前他是绝对不会考虑征服其他民族的。早年为了与西罗马求和,前一任匈奴王曾将阿提拉送入罗马王庭,让他以人质的身份过完了童年。所以,阿提拉目睹了罗马人强大的原因,亦受罗马文化的熏陶和洗礼。阿提拉明白,如果放任西罗马不管,那么这个国家将成为威胁匈奴人生存的头号大敌。
匈奴人为何会来到欧洲大陆?不就是因为无法解决汉朝的威胁吗?
倘若西罗马颠覆了匈人王朝,三百年前的悲剧便会再度重演,阿提拉和他的族人们将失去家园。
当然,作为历史的后来人,我们完全可以以“关公战秦琼”的方式进行战略演习,将四千里戈壁和西罗马这两大因素通通忽略。假设匈奴王朝与北魏接壤,阿提拉能击败北魏吗?只能说半斤对八两。
虽然阿提拉率领的匈奴强大到让欧洲诸国胆寒,但北魏也不是吃素的。当时的冯太后,已经基本完成了政策改革。虽说冯太后只是个女人,但她却比大多数南北朝的政治家都有魄力。冯太后的改革,限制了权臣对中央集权的干预,让北魏这个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转。受冯太后的耳濡目染,皇储拓跋宏也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统治者。
前文中我们提到的北魏骑兵,不论是装备还是战斗力都是领先世界的。阿提拉的骑兵虽然强大,但匈奴骑兵普遍没有装备马镫和重甲,而这些几乎是北魏骑兵的标配。或许有人会说匈奴王朝横扫了欧洲大陆,但北魏的战绩同样可观,西凉、柔然、北燕、大夏这些强大的少数民族,均败于北魏之手。
阿提拉虽然鲜有败绩,但在匈奴王朝与西罗马联军的那场决战中,我们能看出其实阿提拉并不是无敌的。
在法国东北部的香槟平原上,阿提拉与罗马帝国之间的决战堪称惨烈。在这场战争中,双方各付出了数十万人的死伤。虽然这场决战以不分胜负告终,但战争的结果直接决定了西罗马帝国的命运——在数年后灭亡,反观阿提拉王朝同样无法承受如此之巨的损失,阿提拉的军队已经出现了强弩之末的迹象。
前文中我们提到,在解决西罗马之前,阿提拉是绝对不会对其他民族,尤其是远在两千公里外的南北朝诸国展开侵略的。然而在将西罗马帝国打得没有还手之力后,匈奴帝国本身也已遭受重创,在这样的情况下阿提拉发动东征无疑是自寻死路。抛开距离这一因素,且不说正值强势期的北魏,恐怕连位于南方的刘宋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匈奴帝国。
参考资料:
【《匈人帝国》、《阿拉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