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览作品集》:入...

《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览作品集》:入展作品欣赏(第十九期)

书法小知识:唐初书论崇王理论有其发生、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理论基础, 在唐太宗大力倡导下, 崇王论一统天下, 人为地把本应该按照书法自身规律发展的书法艺术规矩到王羲之书风的狭小空间内, 限制了书法艺术争鸣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轨道, 这终究挡不住人们满足五彩精神世界的追求, 书学理论必然会适时地总结这一需求, 并引导书法艺术健康发展, 崇王论也因其逐渐不合时宜而最终淡出历史舞台。

​我们知道任何领域的实践与理论的发展都是相辅相成的, 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创新理论, 同时理论对实践又具指导意义, 书法领域中的创作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关系也是如此。

一、​唐初崇王论

唐建都长安 (今西安) , 属北方, 但为何推崇王书 (南朝) , 是有渊源关系的。唐承隋法, 我们上溯至杨隋, 朝庭甚重书法。虽然杨隋书法已不可考, 但据韦述《集贤院注》“隋旧书广陵麻纸写, 作萧子云体, 赤轴绮带, 最丽好。”说其书法出自萧子云体貌, 当属南朝流风, 加上院中书手多属南人, 并大多经陈隋两朝, 卒隋者惟智永、丁道户两人, 入唐者有欧阳询、虞世南等人, 况皆出二王体系, 《书断》有称“八体尽能, 笔力劲险, 篆体尤精”。并云“……真行之书, 虽于大令, 亦别成一体, 森森然若武库矛戟, 风神严于智永……其草跌宕流通, 示之二王, 可谓动色。”

《旧唐书》本传称欧阳询“初学王羲之, 后更渐变其体”, 虞世南书法胎息智永, 偏工真行, 纯粹是一位王献之“今体”的善继人。史称:“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 世南师也, 妙得其体, 由是声名籍甚。”由此说明初唐书风皆从南朝, 并多宗二王。羲之书法中庸安和, 不激不厉, 又随心从化, 恬淡潇洒, 总的来说, 体现出儒家中和、文雅之美。王书的这个特点被唐太宗李世民看中, 所以他极力推崇王书, 为其阶级统治服务。

唐太宗酷爱书学, 上述诸因使其更为尊王, 并为《晋书》连撰四篇史论, 其中《王羲之传赞》为中国书学发展史上较早且系统的一篇书法论述。《王羲之传赞》说唐前书作, 钟张作品看不到了, 或是伪作。朝代较近的只有二王作品可睹。且云:“献之虽有父风, 殊非新巧, 观其字势疏瘦……”狠贬一通;又说萧子云书“无丈夫气”, “王蒙、徐偃书法虽姿容韶润, 却是有筋无骨, 历代书家各展其长, 亦各存其短, 皆誉过其实。详查古今, 研精篆素, 尽善尽美, 其惟王逸少乎……”。 一代君王与万世书圣, 真乃隔世知音之绝唱, 无形中, 把王书推向至高的地位。《王羲之传赞》也就成了崇王、尚法的理论基础。

(文章未完待续)

作者:武振宇

文章节选自:《略论唐代书学理论关于王羲之书法地位的变迁》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