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母校(下) || 刘炳辰

在当代社会,大约所有人的词典中都会存在“母校”这一概念。也许过去不是这样,但从我这一辈,大多数生于2000年前后的人看,进入怎样的学校着实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世界观的养成。因为母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甚至用组句也不及。当毕业以后,在母校的经历更像一本长篇小说,静静放置在书架上。等你某一天重新想翻开时,却一点也不平静,以致心潮澎湃、感思良久。

高考的情形,我已不太能记清,那大概是惊心动魄的,但当它们从进行时态变为过去时态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就越来越模糊了。总之,那个夏天距离今天并不是十分遥远,但两年来发生的理念冲击,却使自己与过去的那种状态彻底分离,使之以一种完全独立于“小孩”的方式生活。通俗些,我感到我虽然还年轻,却也不再年轻了,年轻自然是好的,但属于我的只有少许。原因大概是明朗的,当你刚开始进入大学校园,就会发现这里的生活与过去存在巨大鸿沟。这个时候,你要么遵循你曾经的生活原则,但这需要你身边的人没有什么流动。对于我来说,也许是性格原因,在高中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朋友”这个概念已经显得十分模糊,因此就需要适应这种新环境,并与之建立起新的生活体系。

2019年9月,我最终来到三秦大地,开始新的生活。这所学校坐落在终南山北麓的山谷中,沿学校门前的街道一直向前,就可以到达西安市的自然旅游名胜——翠华山风景区。可能在学校待久了对一些概念就显得与外界产生重大的分野,但我的本科母校——西安翻译学院,确实是一所民办的学校。从整个社会的层面看,这样的学校绝对是不会被一些群体认可的,曾经或者正在发生的新闻也一直在印证着这一点。当你感知有关院校之间的歧视真实存在,那时候就必须要换个心态,从而进行正常且有序的学习生活,使自己的大学生活过得有意义一些。在这个问题上,我曾经耗费几个月时间去想。它是一个及其小却又相当宏观的问题,但当你成为这所学校的学生,当它能够成为你的母校,我想,无论如何,也就成为你身体里的一部分了。

我本科读的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二级分院属文学与传媒学院。如我上文所述,我是因不能两条腿走路,成了一名艺术生,而并非一开始就有志于此。如果有一种理想的形态,我一定会选择师范学院的历史学专业,将来就做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教书育人。但命运并这样安排,而是在我自身的作用力下,使我走上一条曲折的道路。只是,按照我大学前的观念,如果真的如此,那么我一定就会选择淮阴师院,连淮安市都不迈出去,因为我是一个恋家的人,那么能在千里之外的古都长安读书,真是从不敢想的事情了。但今天看来正是得益于此,才使我的生活才与过去不同。这样看,命运的安排也必然是正确的,因为它使我变得不似从前,确实独立起来了。在与大学专业的磨合中,由于本性的原因,我却发现自己离我们本院的另一个专业——汉语言文学越来越近,那也正是俗称的“中文系”。即使在我的学校大概没有“辅修”这一选项,我也从大二开始,把自己的课表排的满满当当,去中文系旁听了。

通过大一的学习,我感到本专业的老师和别的学校并不差到哪里去。而大二开始听中文系的课以后,可以说更坚定了我的这一看法,因为一些老师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我对世界的看法,我相信这种看法是积极的。而说到底,学生的基础才决定学校的基础。在刚入学的时候,我发现很多人都是因为数学或者英语很差,和我一样不能做到两条腿走路,最终选择了这里。这也是我的母校的创始人丁祖诒先生最早的办学定位,他称我们这样的是烧了七八十度的水,看着快开了但还没有开就戛然而止了,因此如果没有地方能接纳,民办院校就能给予我们这样的机会,继而能够继续深造实现人生的辉煌。值得一提的是,丁祖诒先生还是洪泽人。他的后半生一直在当时并不被特别看好的民办高等教育中奋斗,最终在终南山下留下了这样一所规模的学校,我认为已是相当不易。而对于我们这样的学生,既然有了这样的平台,就应当去自我感知,不应当把四年的时光白白浪费光。这也是为何外界说普通民办高校如何如何不好。我们没有中外合资民办那样的实力,完全的土生土长,学生又都是这个水平,那如果不能够通过自我奋斗改变命运,还指望谁能平视甚至高看你一眼呢?

我想,母校就是母校,就像血统,是不能变的。回望我成长的几个阶段,小学同学中有上了同济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的,他们本来就一直在淮中读书,因此我不敢想如果当年能考上开明如今会是什么样,是否是这个样。而初中同学里,撑死到了常州大学的程度,好一些省属公办大专,更多则是中专毕业,已经走上社会谋生了。到了高中同学这一群体,和我一样在民办高校的有不少,但更多也是进了大专。只有少许进了公办。我想,竞争一直是激烈的,也由此产生了“等级”之说。但只有辩证的看待,才能使自己作为这一群体的人安心且坚定地生活并奋斗下去,不畏外界过分的风言风语。只不过,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是一个实现人生理想与回报母校的过程了。放眼未来,也许我下一阶段的母校是某某师范大学,以此距离我人生的最终目标更进一步。

回顾我过去的成长阶段,曾因青春的叛逆而饱尝恶果显得曲折,如今正处在一个缓慢却又急剧的爬坡期。我的母校除了小学以外,也许都显得不是那么好,甚至出现过差的风评,出现过不良的舆论。但那都不应当作为我们悲观的理由。母校是港湾,我们是远航的船。不管是优港劣港,都有为你补给物资的人,好支持你拔锚远航。母校是一种矛盾的事物,你可以有多重感受,至少,它已经融入到你的身体中去,成为你价值观中的一部分,支撑着你走下去。

(完)

作者简介

刘炳辰,旅居于陕西西安,本科在读。祖居清江大闸北铜元局,幼居人民北路6号院,一个北门桥边长大的运河人,文学系苦闷青年。

(0)

相关推荐

  • 全国最早的四所民办本科高校之一

    三江学院地处"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是江苏省首家民办本科普通高校,也是全国最早的四所民办本科高校之一.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充分利用 ...

  • 广东专插本院校年年都在涨学费?42所院校学费排行榜来了!

    广东专插本民办学校学费近年有上涨趋势,2022年.2023年的专插本考生已经开始瑟瑟发抖!下面看看2021年专插本42所院校学费排行榜吧! 因为办学的主体不一样,公办院校是有经费支持的,学费方面相对来 ...

  • 西京大学来了?

    西京大学来了?

  • 最新消息!广东省又1所本科停办!8所大学...

    最新消息!广东省又1所本科停办!8所大学转民办!附民办本科学校学费! 广东共有17所独立学院, 其中10所已经成功转设, 有1所停止办学, 剩下6所大学还没有转设成功. 有需要的请收藏转发!

  • 我与母校(中) || 刘炳辰

    在当代社会,大约所有人的词典中都会存在"母校"这一概念.也许过去不是这样,但从我这一辈,大多数生于2000年前后的人看,进入怎样的学校着实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世界观的养成.因为母校并 ...

  • 我与母校(上) || 刘炳辰

    在当代社会,大约所有人的词典中都会存在"母校"这一概念.也许过去不是这样,但从我这一辈,大多数生于2000年前后的人看,进入怎样的学校着实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世界观的养成.因为母校并 ...

  • 陕面 || 刘炳辰

    在陕西生活的时间长了,就逐渐产生了感情.于是,当你从西安站出站的那一刻,就好似回家一样.坐在公交车上,看着越来越熟悉的站名与街道,也有莫名的安心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身为清江浦土著,"吃货 ...

  • 孟夏归乡五记 || 刘炳辰

    过去,从一个唯物主义者的观念出发,是不存在"心灵感应"一说的.但因我的古代汉语老师实在称得上是一位儒释道诸学皆有所长的女先生,使我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看法有所丰富,进而促进基础思想的转 ...

  • 淮海广场五十年 || 刘炳辰

    淮海广场是淮安市清江浦区境内久负盛名的商业聚集中心,原名"八面佛",位于旧清江城北土圩门之外.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江浦至西坝.杨庄铁路通车后,曾设火车站,商业贸易繁荣一时. ...

  • 两座长得很像的忠字塔 || 刘炳辰

    前段时间,胥全迎先生的大作<忆清江>一书出版,在淮安文坛引起热议.在一篇淮安市文联主席王维国先生评此书的推文中,我再一次看到那张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这幅面孔,让我多少感到怪异,原因是我认为它 ...

  • 二十岁 || 刘炳辰

    我已过二十岁,我说的是一座城市. 2001年2月10日,合并成立将满一年的淮阴工学院校园里,彩旗飘飘.人声鼎沸.自1913年废府存县以来,历经88年风雨沧桑,"淮安"再一次成为江苏 ...

  • 清江城外的煤球厂 || 刘炳辰

    1944年仲春,我的祖父出生了.据他讲,祖先居住在清江城外的东河北大街铜元局.后来,因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拆迁,于五十年代末迁至石码头街安涉桥北端的中新村,成为清江市最早期的几批"拆迁户&qu ...

  • 【近日】七月里下河杂记 || 刘炳辰

    七月中,应好友之邀,前往里下河地区的中心--兴化小聚. 长久以来,苏北平原的铁路只有徐海线与新长线,使之饱受诟病.致使兴化至今未能有铁路通达,故先乘坐普速列车到盐城站,再转长途汽车到兴化汽车客运站.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