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重症专方——傅青主加减当归补血汤
崩漏是指妇女在非经期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尽的情况。症状以月经周期紊乱、出血时间长短不定、血量或多或少、行经时间超过半月以上,甚至数月不止为主。见于现代医学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生殖器炎症和某些生殖器良性肿瘤引起的非经期不规则阴道出血等。
在中医辨治崩漏的处方中,有很多的经典名方,下面我要讲述一首效果极佳的崩漏专方——加减当归补血汤。
傅青主画像
加减当归补血汤为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傅青主所创,原为年老血崩而设,后被民国著名医家张锡纯发掘创新,又被当代中医学家余国俊推而广之,使该方广为人知,广泛应用于临床。
《傅青主女科》是这样记载的:“妇人有年老血崩者,其症亦与前血崩昏暗者同,人以为老妇之虚耳,谁知是不慎房帏之故乎!夫妇人至五十岁之外,天癸匮乏,原宜闭关守寨,不宜出阵战争,苟或适兴,不过草草了事,尚不至肾火大动,倘兴酣浪战,亦如少年之好合,鲜不血室大开,崩决而坠矣。方用加减当归补血汤。当归(一两,酒洗) 黄芪(一两,生用) 三七根末(三钱) 桑叶(十四片)水煎服。二剂而血少止,四剂不再发。然必须断欲始除根。若再犯色欲,未有不重病者也。夫补血汤乃气血两补之神剂,三七根乃止血之圣药,加入桑叶者,所以滋肾之阴,又有收敛之妙耳。但老妇阴精既亏,用此方以止其暂时之漏,实有奇功,而不可责其永远之绩者,以补精之味尚少也。服此四剂后,再增入:白术(五钱) 熟地(一两) 山药(四钱)麦冬(三钱) 北五味(一钱) 服百剂,则崩漏之根可尽除矣。(亦有孀妇年老血崩者,必系气冲血室,原方加杭芍炭三钱,贯众炭三钱极效。”可见加减当归补血汤最初由当归、黄芪、桑叶三味药组成,傅青主根据病机特点对此方也有加减变化。
民国名医张锡纯
到民国张锡纯对此方进行了发掘创新,在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固冲汤条附方下云:“《傅青主女科》,有治老妇血崩方,试之甚效。其方用生黄芪一两,当归一两(酒洗),桑叶十四片,三七末三钱(药汁送下)水煎服,二剂血止,四剂不再发。若觉热者,用此方宜加生地两许。”张锡纯有“脉象热者加大生地一两;服药觉热者宜酌加生地”等明训,他发现妇女血崩之人有很多存在热象,若遇此类病人,当加入生地黄。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安冲汤条下附有直隶盐山孙××来函,信函内容为:“家族婶有下血证,医治十余年,时愈时发,终未除根。一九二六年六月,病又作,请为诊视。治以《傅青主女科》治老妇血崩方,遵师训加生地黄一两,一服即愈。七月,病又反复。治以安冲汤方,以其心中觉凉,加干姜二钱,一剂病又愈。”可见当时已经有人效仿张锡纯加生地黄的经验,并取得疗效。
当代著名名中医余国俊先生出版的《我与先师的临证思辨~中医师承实录》一书,对此方的推广使用具有很大的贡献,余老认为:“此方具有补气摄血之功,凡重症崩漏不属于气滞血瘀者,用之均可收速效。并对此方给予调整,用原方原量,黄芪30g,当归30g(酒洗),干桑叶30g(或鲜桑叶14片),三七末9g(药汁送服),无论有无热象均加生地30g,使全方药性归于平和,绝不配伍其他药物。使其成为崩漏重症之专方。”
名中医余国俊
此方到余国俊成为治疗崩漏重症之专方,药物组成确立为:黄芪30g 当归30g(酒洗) 干桑叶30g(或鲜桑叶14片)生地黄30g 三七末9g(药汁送服)五味药。
综合以上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傅青主创此方,以黄芪和当归大补气血,三七止血,桑叶泄肾火。对于确有热象的患者,张锡纯又增加了生地黄。所以该方适用于气血两亏兼有虚热的崩漏患者。
我对此方进行过临床验证,按余老所定处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部分患者当天服药即可见效、第二天明显减轻、第三天可以完全止血,一般最多五天的药即可完全止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有效,所治有两例完全无效,一例子宫肌瘤,一例子宫内膜病变。通过临床体会,我认为此方对符合气血两虚兼有虚热的功能性的子宫出血有特效,可谓是百发百中,但是对于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子宫出血效果不行,对错与否还需要不断的临床验证。
在临证中我基本按照余国俊老先生的定方为处方,但是不像余老那样,不做加减;比如对于没有热象的患者,我就不加寒凉的生地黄,对于不能吃三七粉的患者,直接开三七饮片10g同煎,效果也很好。以上提到的最多的是崩漏兼见热象可以加生地,那么如果像《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的直隶盐山孙XX来函中“遇到其心中觉凉”兼见寒象的患者,我们该怎么办,我想孙x x所说的“加干姜二钱”就是一个很好的对策。
再就是此方的善后问题,崩漏止住后,方子是继续吃还是停掉?停掉后会不会反弹或复发?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我一般在患者彻底止血后,对于气血亏虚的患者改成补中益气丸和归脾丸合用,一直吃到虚弱征象消失。以上张锡纯也提到“阴精既亏,用此方以止其暂时之漏,实有奇功,而不可责其永远之绩者,以补精之味尚少也。服此四剂后,再增入:白术(五钱) 熟地(一两) 山药(四钱)麦冬(三钱) 北五味(一钱) 服百剂,则崩漏之根可尽除矣。”此也为善后一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