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漏掉一人,结果最后夺了他江山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作为了结束五代十国混乱的皇帝,再次统一了华夏文明,其功绩自然不用多说,而被世人更为流传的是他与权臣之间的杯酒释兵权。
作为皇帝,尤其是开国皇帝,他的功勋之大,世人认可,但是功勋再大也不能没有众人的帮忙。所以一个极其尖锐问题就显露出来,皇权想中央集权,而手握重兵的权臣想保留权力,那皇帝如何才能处理这个问题呢?
像周朝那样,分封诸侯,可后来的秦朝、项羽都这样搞过,国家仅仅几年就破败,自然不可。亦或者向朱元璋那样直接杀?那也不行,朱元璋杀的不过是他的干儿子、子侄亲戚,也仅仅只是杀一个人,该家族的权力并没有消失。
亦或者像唐朝时期那样弄个凌烟阁十二功臣?那也不行,唐朝后面几个小国都弄过,而且人又不是傻子,怎么能够次次上当?
而这时候,赵匡胤的套路来了:“杯酒释兵权”为了中央集权,避免有权臣和他一样,黄袍加身。通过邀请权臣参加酒宴,在酒宴期间,通过威逼利诱、分摊离间来要求手握重兵的权臣交出兵权。
就这样,赵匡胤兵不血刃地拿回了军权,并且将禁军一分为三,交给威望不高、容易掌控的将领,让他们统领禁军。一举完成皇权的中央集权。
而赵匡胤却漏了一人,那就是宋朝第二个皇帝,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也叫赵光义),赵匡胤觉得权不避亲,便让赵匡义继续担任禁军统领,可就因为这么一个决定,以至于让赵匡胤在开宝九年(976年)暴毙于宫中。
赵光义作为宋宣祖和杜太后的第三个孩子,于赵匡胤同父同母。赵匡胤即位之后,将赵匡义封为殿前都虞候,此后一路加官进爵,先是领睦州防御使,后面又成为泰宁节度使。在李重进一事上,屡立战功。之后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同平章事等等,其又因为打下太原而被封为晋王。
赵匡胤对他这个弟弟是极其的好,不仅仅是信任有加,还让他的地位高于宰相(赵匡胤重文轻武),可以说这偏爱都给了弟弟,实足的弟控。
原以为是兄慈弟恭,不一样的皇权世家。可在976年,身患重病的赵匡胤,以一种极其强硬的态度命令赵匡义入宫。共同饮酒,同眠宫中。可在第二天,赵匡胤就在万岁殿驾崩,而赵匡胤以绝对的速度登基称帝。
赵匡胤的死,在史书上被记载为可能是赵匡义下的毒手,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够在众人没反应过来时称帝的原因。
虽然当时有着所谓的“金匮之盟”但当时赵匡胤的孩子赵德韶已经25岁了,并不存在金匮之盟中所说的“主幼”一词。
更加让人绝对是赵匡义暗自毒杀其兄的事,有一次因为赵德韶事情没做好,赵匡义就将赵德韶叫去训话,可年轻力壮的赵德韶不过半月就去世,其中猫腻,不得不让人揣摩。
总结:赵匡胤就失败在权不避亲,也对,赵匡义跟着他一路挨过刀,拼过命,还是自己的弟弟,再狠的人也不可能会下得去手,可就这样以至于他才登基几年就驾崩。
在小编看来,赵匡胤没动他弟弟,有共同的经历先不说,或许看到赵匡义,他就会想起曾经,想起他的父亲和他的母亲。他们兄弟二人共同拼搏的时光。只是他错估了赵匡义的冷血。以至于后面差点断了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