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与玉:公元14-17世纪中国贵族首饰(13)
双凤纹金云板明(公元1368—1644年)长9.5厘米 宽7.3厘米 1975 年南京郊区出土
金质。菱形。由两片金片镂空锤镍凤纹焊合而成,每边用曲线勾成。金板上两凤起舞,寓意"和鸣"。
螭衔灵芝纹玉璧明(公元1368—1644年)直径5.9厘米 厚0.8厘米 1970 年南京郊区出土玉质。由于受到土蚀,呈鸡骨白色。璧上浮雕一螭,口衔灵芝,身躯盘曲,长尾,背面琢勾连云纹。
龙纹玉带饰明(公元13868—1644 年)高1.8厘米长5.7厘米宽3.8厘米 1970 年南京郊区出土
玉质。暗红色,椭圆形。背面有两个圆形纽,正面浅浮雕一龙,龙独角,张口露齿,细颈,身躯弯曲成"c"形,其上有云纹。
猪形玉挂件明(公元 1368 —1644年)
高2.1厘米 长5厘米 宽1.2厘米馆藏
玉质。青白色。猪作卧伏状,以粗线阴刻猪的耳、目和尾,造型生动。雕工简练,对细部不作处理,体现了明代治玉的特点。此玉猪前蹄之间有孔,可穿带佩挂。
兽形玉挂件明(公元1368—1644年)高4.3厘米 宽1.5厘米馆藏
│玉质。青白色,上有沁色。兽昂首,头较圆,短颈,突目,双耳朝后,前足直立,后足曲踞,短尾。
佛像形玉饰件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高3.5 厘米 宽2.5厘米 1974 年南京江宁股巷沐叡墓出土
玉质。青色。佛像头戴宝冠,肩披长飘带,双手结禅宝印,结凯趺坐于莲花之上。雕琢线条简练,体现出"粗大明"的玉器制作风格。
螭虎纹龙首玉带钩明(公元 1368 —1644 年)高2.3厘米 长10.8厘米 1970 年南京郊区出土
玉质。青白色,面部有褐色沁痕。尾部略宽而圆鼓,带钩头部饰一龙头,偏向一边,龙角、须眉突出。钩身上为一大一小两螭虎,螭虎呈盘曲状,毛发飘拂,爬行于云气之中,背部有一圆形纽。
螭虎纹玉带钩明(公元1368—1644 年)高2.1厘米 长9.7厘米 1970 年南京郊区出土
玉质。白色微黄,上有沁色。带钩头部饰-回首螭虎,线条有力,纹样清晰,钩身一部分为一小螭虎,身躯盘曲,毛发飘拂,头昂起,与回首螭虎相对,似伏在其身上。背部有一圆形纽,纽上阴刻秋葵纹。带钩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用于束腰革带上的扣件,可连接革带两端。明代带钩主要作为一种佩饰或玩物。
蝴蝶形金扣
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长3厘米 宽1.3 厘米
1977年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捕夫人墓出土
金质。同出土两件,形制相同。蝴蝶形金扣为套结子母结构,扣两侧作蝴蝶形,蝴蝶触须抵住扣圈。中心为圆形扣子。蝴蝶翅上均有穿孔,为钉线孔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