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经一案丨35岁后的月经不调,当兼顾阳明脉

月经,是女性健康的一个重要参照,月经按月而行,自然身体健康,也能受孕生子;如果周期不准,或出现痛经、闭经等问题,就要及时调治了。
调治的方法,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有时候有效,有时候没有效果。
其实,月经不调只是一个表象,其背后的原因非常多,所以,治疗的方法也不可固定。
否则,满足于一定的治愈率,对没有治愈的那一部分患者不闻不问,不去深究原委,就未免有“不讲医德”之嫌了。
我最近看了一位患者,37岁,月经不调十几年了,通常是经期推迟,往往要间隔四十多天甚至五十多天,才能来一次。
看了很多中医,基本上都是逍遥散、桃红四物汤、温经汤之类的方法,都未能见效。
近年来又出现经行不畅的现象,就是月经头两天血量很少,时有时无,到了第三、四天,血量才开始正常。
而且,两次月经的间隔也越来越久了,终于,最近闭经了,两个多月都没有来。
脉像缓软,舌淡无华,苔白满布。
我判断说:“这是阳明脉虚,胃阳不足。”
她说:“我的胃还是挺好,我也挺能吃的。”
我说:“这跟能不能吃没关系,到了食欲不振的时候,就更麻烦了。”
《黄帝内经》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并不是说从此食欲就减退了。
阳明脉,是人体的重要经脉,多气多血。
到五七,也就是35岁的时候,这条经脉衰了,人就开始慢慢走向衰老。
而女子35岁之后出现的一些状况,往往要考虑阳明脉衰,不能一味疏肝解郁。
我开的方子是:
党参、茯苓、法半夏
吴茱萸、桂枝、川椒
白芍、黄芩
制香附、当归

党参、茯苓、半夏三味药,是叶天士的大半夏汤,用于通补阳明的。它源于经方的大半夏汤,但又大不相同,体现了叶天士用经方的灵活和善变。

加吴萸、桂枝、川椒,温胃阳;
配白芍、黄芩酸苦泻肝;
香附、当归辛润通络,理肝经气血而通经。
(注意:处方仅针对个人,不可套用。)
五剂之后,月经就来了,她说没想到会这么快,其实我也没想到。
刚来时血色淡红,仍是阳虚之征。
但舌色已红,尖边还出现了小红点,所以,于前方加干姜、生地,温通阳明,兼凉血养血。
再服一剂之后,血色即转正常。
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根本原因是胞宫受寒了:
年轻的时候不注意保暖,春夏穿得少一些,冬天外出也不敢穿得过于臃肿,于是寒邪趁虚而入;
加上饮食上不注意,喝冷饮,吃凉菜;
再加上熬夜,夜的阴寒也会袭人于不觉之中……
这些寒邪,一点点进入人体,从表及里,损伤阳气,年复一年,水滴石穿,陷入人体最深处,影响月经。
终于,在人阳明脉衰之际,一并算账,于是使人闭经了。
治疗上当然是通补阳明,温经散寒,平时饮食作息上注意一点,也是很有必要的。
有人问,前面用了温经汤,为什么无效呢?
其实,温经汤也不是全然无效,可能是起效较慢,因为其中药物还是偏杂。
我们看温经汤的方子:
吴茱萸、麦冬、当归、芍药
川芎、人参、桂枝、阿胶
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
其实与我开的那个方子也很接近。
只不过,其中有麦冬、丹皮、阿胶之类阴寒的药,就影响效果了;
更重要的是,其中没有用茯苓,我们不要小看茯苓这个平淡无奇的药,其实,它淡渗通阳,神通非常广大。
当然,并不是说温经汤不好,只是针对具体的人、具体的病症,在用药上还可以有所加减。
可见,方在精准,而不在药味之多。
用尽可能少、尽可能便宜的药,达到尽可能快、尽可能好的效果,应当是每一位中医一生不懈的追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