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普通人做到这2点,也能够拥有像神人一样高超的处世本领

1.

《庄子·达生》中写道: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可奈何。”

通晓生命性情的人,不会勉强自己去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

理解命运状况的人,不会因为自己的局限而感到无可奈何。

人的生命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形体,另一部分是精神气。

想要生命能够延续下去,最关键的当然是保重形体。

但是,单纯保重形体,一定是远远不够的。有些人很注重养生,对于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讲究得很清楚,但是最终还是不能善终。为什么?

因为他忽略了自己的精神气。

精神气这个东西,说起来好像特别玄乎。

但是它真正的本质,在于对人、生命、宇宙的深刻认知。

你明白自己是怎么一回事,人生是一回事,宇宙是怎么一回事以后,你自然就能想开了。

这才是养生的根本问题。

不仅是养身,更是养心。

养心,也就是在养自己的精神气。

当你的精神气凝聚在一心时,用庄子的话说,你就是与大道同在,天地同根。

《庄子》里有个有趣的小故事,一个喝醉了酒的人,从车上掉下去了,虽然他受了伤,但是不至于伤害性命。按道理,这个人从车上掉下来,肯定摔得不轻,假设不是丢了性命,那也肯定是重伤。

但是这个人形体看起来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但是自己却能够保全生命,不受到大的伤害。

为什么他这么厉害?

就是因为他精神凝聚在一起,没有被摧毁。

想一想,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我记得有一位妈妈当时为了护住她的孩子,用身体顶住了压塌的木板,一直等到救援人员来营救。能够在困境之中,坚持这么久,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当然,这个醉酒人坠车的故事,大概是庄子营造出来的,要是真实情况,可能摔得还不清。但是他想说明的意义,就是这个道理。

精神气非常重要。

这是我们的生命之气。

2.

那么对普通人来说,精神气该如何修炼和保存呢?

有两个要点。

第一,专注自己的内心,不要让他人来消耗你的能力。

孔子行车去楚国,碰到一个驼背的老人,用竿子在粘蝉,一逮一个准。

孔子觉得很神奇,就去问老人,老人家,您的技术怎么这么厉害,怎么练出来的?

老人家就告诉孔子,自己有一套训练的方法。我首先是训练了五六个月,使得竿子上即便有两个小球也掉不下来,这样子,我手持竹竿就变得稳当了。然后,我再放三个小球,以此类推,进行训练。慢慢地,我的竹竿上即便放五个小球也不会掉下去了。我便越来越灵活自如了。

在老人的眼中,他只看到了小球,而看不到外在之物,因为做到了专注,所以他的技术越来越高超。

老人捕蝉的故事就在告诉我们,要注重自己的心,注意力集中,精神集中,事情自然能成。

第二,不要去过分追求超过人事的东西,人要学会忘怀,忘掉你的包袱,方能自由。

古时候,人们经常会把猪宰了,然后拿去祭祀。有一回,祭祀的官员就对关在笼子里的一只猪说,你都快要死了,让我来为你好好养育三个月吧。十天给你守戒,三天给你把斋,然后为你铺上漂亮的白茅草,在你的蹄髈和臀部下面放上精致的器皿,你觉得怎么样?

猪说,我不在乎这些东西。我宁愿在这窄小的地方吃糟糠,也不愿意按你这样去做。我本来就是这个命,却要去追寻繁华的东西,不属于我的东西。这就好像一个蝼蚁之人,也想要高官厚禄,金银财宝,死了能够安葬华彩纹络的灵柩里。

一个人,去追寻那些虚无缥缈的浮华,舍弃本来的自我,那么他还能得到什么呢?

正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些政客,一味鼓吹,一味呼吁,为了自己所谓的利益,阴谋,完全不顾现实的残酷,最后走向极端,这本来就是两败俱伤的勾当。

人能够保持本心,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那么在庄子眼中,真正的强者是什么样子的呢?

纪渻子为周宣王饲养训练用的鸡。过了十天,周宣王来问,鸡养好了吗?

纪渻子说还没有,他们现在骄傲自满,盛气凌然,浮躁得不得了。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来问,纪渻子说还不行,他们现在还是沉不住气,一有动静,就又蹦又跳。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来问,纪渻子说还不行,他们的眼睛还是转来转去的,注意力不集中。

再过了十天,周宣王来考察,纪渻子说,这回可以了。他们看起来呆若木鸡,即便有其他鸡叫,他们也不搭理人家。如今,他们的品质与状貌足够出众,其他鸡一看他们就跑了,没人还能比过他们。

这或许也是中国古人心中智者的形貌吧。

现今,我们把呆若木鸡理解为一个木讷痴愚的人,但实际上在庄子原文中的意思,他是一个沉稳深刻、不轻易变动的智者。

他看起来柔中带刚,以退为进,实际上拥有不可比拟的张力。

这样的人,才真正是我们心中所仰望的,不是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