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派系之争的最大恶果:友军有难,不动如山
从北伐时期开始,国民党军就是各派势力混合的大杂烩,在最初誓师北伐的8个军里,仅第1军系黄埔学生军发展而来,属于新生力量;第2、6、8军虽然均属湘军,却又分属谭延闿、程潜、唐生智3个山头,彼此势同水火。第3军朱培德部属滇军;第3军李济深部属粤军;第5军李福林部系绿林武装改编;第7军李宗仁部属桂军。
北伐过程中,直系、奉系等军阀残余及北方的冯玉祥、阎锡山等势力先后加入国民党军,西南方面的川军、黔军、滇军也纷纷投效,使其原本就纷繁复杂的关系更加复杂化。与此同时,北伐军司令蒋介石一路升迁为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完成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并通过招降纳叛将第1军发展为编制庞大、装备精良的嫡系中央军。
在随后的10年内战、8年抗战及3年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不断吞并收编其他派系的杂牌部队,其麾下将领也上行下效,作战时总让杂牌部队冲在前面当炮灰,一旦战败或损失太大,就将其收编吞并,借此扩大自己的势力。如第18军军长陈诚就用这种手段,在短短数年内将麾下扩编18个师。
各地方派系的杂牌部队为了自保,在作战中往往出工不出力,甚至动不动就脚底下抹油。1947年的鲁西南战役期间,中央军整编第66师宋瑞珂部被刘邓大军围于羊山集,当时整编第32、70师均在周围30公里内,但第32师属阎锡山晋绥军系统,第70师系湘军改编而成,这两个师都得到了增援羊山集的严令,却集体调头向坚固设防的济宁城撤退,还在撤退途中切断了电话和无线电通讯,任凭宋瑞珂叫破喉咙也不回头,最后整编66师全军覆没。
即使中央军内部,由于各部队之间待遇不同、所属将领不同,往往也矛盾重重,近在咫尺也坐视不救。1947年初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山东,担任攻击主力的整编第74师被围于沂蒙山区孟良崮高地,当时,由于采取“齐头并进”的铁桶滚进战术,该师周围有20余万国民党军精锐,大半都同属中央军系统,其中与其一山之隔的整编83师师长李天霞,还曾经是第74师副师长。
但李天霞和张灵甫在争夺师长一职时,结下了很深的矛盾,最终资历尚浅的张灵甫成功胜出,而李天霞则被调任实力稍弱的整编83师,令其窝了一肚子的火。此番张灵甫深陷重围,让李天霞喜出望外,连续3天仅派了1个团去装样子,直到第74师3.2万人非死即俘,也未对战局构成任何影响。同出一脉的李天霞尚且如此,其余的将领更不会损失自己的部队前去营救,唯一真心营救的整编11师也并非出于同袍之谊,而是因为该师师长胡琏与张灵甫是陕西同乡、私交甚笃,可惜该师距离孟良崮最远,远水解不了近渴。
荒唐的是,在战后的检讨会议中,李天霞等将领竟然都没有受到实质性惩处,最后虽然在與论以及阵亡将士眷属的压力下,将李天霞撤职查办,但不久就调往第1绥靖区,未几又升任副司令官,可谓荒唐至极。用“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来形容国民党军,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