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峰/北凉体刻本、写本笔形与结构特征摭谈——以《爨宝子碑》为中心的比较研究

编者按:2021年4月15日,由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华书画家杂志社主办,云南省书法家协会、曲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曲靖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首届中国爨体书法作品展在云南文学艺术馆开幕。4月16日,在曲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举行中国爨体书法学术研讨会,现将论坛内容陆续发出,以飨读者。研讨会上,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教授、硕士生导师做题为《北凉体刻本、写本笔形与结构特征摭谈——以<爨宝子碑>为中心的比较研究》的发言,以下为部分内容。
北凉体刻本、写本笔形与结构特征摭谈
——以《爨宝子碑》为中心的比较研究
李逸峰
本文以《爨宝子》笔形、结构研究为中心,通过与《沮渠安周造寺碑》《镇军梁府君墓表》《沮渠封戴墓表》及敦煌写本S.737《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二九》,S.116《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二三》、BD3741《大智度论卷一四》等进行比较,指出北凉体刻本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与当时的敦煌写本也保持基本一致的面貌。通过与写本比较,指出刻本对书写性的破坏与《爨宝子》笔形、字形结构因刻导致变形的事实。北凉体不是地域概念,而是时代字体概念;爨宝子通过笔形、结构所呈现的审美特征不是地域、民族因素影响造成的,而是此时代字体本然如此,只是因为刻工的问题造成了相对独特的个性面貌,但整体特征符合时代特点。
限于篇幅,下面仅以横向笔形为例进行分析。
一、 关于“北凉体”
施安昌首提:
· 一批十六国河西地区的书迹;
· 字形方扁,在隶楷之间,上窄下宽;
· 每每有一横或者竖、撇、捺一笔甚长,竖笔往往向外拓展,加强了开张的体势,富于跳跃感;
· 特别是横划,起笔出锋又下顿,收笔有雁尾,中间是下曲或上曲的波势,成两头上翘形式;
· 点划峻厚,章法茂密,形成峻拔、犷悍的独特风格,颇有'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的气势;
· 鉴于此书体在四世纪末和五世纪前期的古凉州及以西地区盛行,又在北凉的书迹中表现最为典型,故称之为北凉体。
Ø 北凉体既是河西地区的“铭石书”(刻本),又是“写经体”(写本)
Ø 《爨宝子碑》笔形全然典型的“北凉体”特征,尤其是横画两头上翘的形态;从类型学分析来看,《爨》应是显著“北凉体”书风的方笔类碑刻。
二、北凉体刻本选择
Ø 《沮渠安周造寺碑》
· 刻于承平三年(公元445年)
Ø 《镇军梁府君墓表》
·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出土
Ø 《且渠封戴墓表》
· 刻于承平十三年(公元455年)
三、北凉体写本选择
Ø 在敦煌写本中,很多经卷通篇采用北凉体书写,在佛经标题——首尾题书写中,北凉体特征还往往被强化放大;
Ø S.737《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二九》
Ø S.116《大般涅槃经(北本)卷二三》
四、《爨》与北凉体刻本、写本笔形特征比较
仅以横向笔形为例。
横向笔形——《爨》
· 《爨》的横向笔形形态较多样,有不稳定性;
· 起收笔处形成小三角形的横向笔形有近半数之多;
· 中段平直的比例高达70%;
· 占比最多的笔形形态是:小角度斜切入笔,中段平直,收笔斜角出锋,如

,此形态起收笔处多为锋利的小三角。

横向笔形——《沮渠》
· 形态通篇较为稳定;
· 入笔分为中角度斜切和中角度圆斜切,前者如

,后者如

· 出锋斜角或圆斜角;
· 常见形态多为两种,一是中段平直,如

,二是中段微向上拱起,如

· 起收笔锋颖较《爨》尖锐,但边线及形态却柔和得多。
横向笔形——《镇军》
Ø 形态非常之统一,如

Ø 起笔基本都会小角度斜切又向左下折笔后提笔向右行,收笔或向下顿笔再斜角出锋,或向右下出锋再转向上斜角出锋,中段多数平直。
Ø 特色是起收两端侧面有明显的凹面,增加了锐利张扬的色彩。
横向笔形——《封戴 》
Ø 两端的对称性弱,更加强调收笔的开张之势;
Ø 中小角度斜切入笔,收笔多数大角度长锋雁尾;
Ø 中段往往明显上拱,很有拉弓般的张力,如

横向笔形——写本
Ø 一般在写本中,横向笔形较为繁琐的两头上翘的特点因书写速度的需求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弱化;
Ø S.737中绝大部分横画起笔都是不上翘的斜切或直入,收笔是驻笔或下按微提笔,只有很少的横画能看到两头微翘之势,但也渐趋式微了;
Ø S.116的北凉体特征很典型,两头上翘的数量很多,或至少保持一端上翘,有些形态与刻本中的非常一致,当然也有大量直入直出的快捷写法。
小结
Ø 刻本表现北凉体共性特征的思想一致:一是横画两头上翘,二是强调横向视觉,增加外拓开张之势。
Ø 关于强调横向视觉,不同碑刻的途径不同,横向笔形均具有强调横向视觉的效果。
Ø 从笔画形态来看,《爨》的每类笔画较之其他碑刻形态更加多样,不稳定,更随意;其他几种碑刻通篇写法一致性较强,每类笔画形态重复率高,更显郑重庄严。
Ø 书刻笔法(刀法)也都有各自习惯,《爨》刻工偏锋利逼仄,笔形起收多由小三角形构成;《沮渠》的刀法切面干净利索,边角以圆为主;《镇军》的刻工繁琐而有特色,起收两侧都要刻出明显的有弧度的凹面。
Ø 如单看刻本,很容易会认为北凉体的奇异形态都是由刻工造成,而在分析了写本的笔形后会清晰的看到,《爨》《沮渠》等诸多笔画的原形都出现在写本中;
Ø 有些看似源于刀工的锐利形态,实则用毛笔就可以写出;
Ø 有些可以通过写本管窥刻本刻前书丹的大体雏形,经过刀刻,加粗加重,增添了金石的味道。
Ø 故而可见“北凉体”书写在当时的正式书写中蔚然成风。
Ø 《沮渠》从字形到笔画,可以视为更接近写本的铭石书。《镇军》的刻法刀工繁琐,精致有加。《爨》是北凉体铭石书中方笔刻法的典范,很多形态都是强化方形尖角的做法。 故而对写本的改造与破坏最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