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逸娟:清明节说说《小上坟》这出戏
张逸娟:说说《小上坟》这出戏
《小上坟》一剧,又名《丑荣归》或《禄景荣归》。它是京剧花旦行与文丑行应工,描叙一对少年夫妻离别多年,又重相聚的喜剧。刘禄景新婚三个月,便离别妻子肖素贞进京赴试未归。其间,他寄回的家书银两均被娘舅截留,并谎称刘已死,逼素贞改嫁。刘偕皂隶回乡祭祖,恰遇素贞上坟。夫妻见面,不便贸然相认。素贞见官,口诉被打骂、虐待之状。后禄景取出信物,夫妻重聚,同返家园。
刘秀荣 刘长生《小上坟》
这个原属地方杂曲小调一类的歌舞喜剧,内容健康,形式活泼,情趣浓厚,谐而不俗,为观众喜闻乐见。被京剧移植之后,继续采用原声腔〔柳枝腔〕,并且经过几代戏曲艺术家的舞台实践,不断地丰富提高,使之技艺上更精炼,成为京剧大家族中公认的成员,也成为路玉珊、筱翠花(于连泉)、陈永玲三代艺术家的拿手戏。
于连泉先生在继承与实践过程中,就揉进河北梆子的技巧、动作,丰富、健全了京剧花旦行当的基本功。他恪守规范,刻意求精,举手投足,有家有法。加之,其跷功的精湛,眼神功的绝妙,身段、做工的细腻、优美,更为此剧增添了光彩。陈永玲先生在于连泉先生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又根据自己的理解,揉进了大量民族舞蹈的身段动作,并且大胆地在戏的结尾设计了一套“跑驴”的动作,别致新颖。剧终时舞台喜剧气氛更浓郁,情节也更觉风趣、生动。陈先生在人物造型、服饰、道具及音乐等设计上都有新意,且与剧情、剧目风格贴切,协调一致。
陈永玲 艾世菊《小上坟》
50年代,戏曲教育家们本着继承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来对待传统剧目。《小》剧,剧本只有一本,戏路也大体相同;但在技巧与表演的编排处理上,各有见地。如:肖长华、肖连芳、肖盛萱、汪荣汉等先生在教授此剧时,都有所创新与修改。1976年以后,恢复传统剧目教学,肖盛萱先生又经过细心琢磨,对原剧结尾做了新的设计。原结尾为:肖问刘的胡子“还去得掉,去不掉呢?”刘答道:“怎么去不掉,说掉就掉,说掉`揪下胡子\\',就掉。”耍着胡子与肖在〔小锣打下〕中夫妻双双走下。新的设计为:小夫妻团聚后,由两个皂隶抬轿,夫妻双双坐轿下场,以〔大锣抽头〕音乐处理,为剧终增添了气氛,既合情理,又不失结尾与剧目整体风格的和谐统一。正是前辈艺术家、教育家们在长期的舞台实践、教学实践中,在激烈的艺术竞争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才使这一优秀剧目广为流传。
《小上坟》,雅号“飞、飞、飞”。其中隐喻着脚下圆场功、跷功、身段舞蹈及眼神等表演技巧的快捷、飘逸、高超与精妙。即“飞快、飞旋、飞舞”之意。全剧仅35分钟,除有少量京白以外,主要表演是在音乐曲子与锣鼓伴奏下,边歌边舞,伴之优美多变的身段、表情动作及频繁的舞台调度进行的。其中,圆场功,包括脚下各种步伐与技巧。如:碎步、搓步、赶步、跨步、探步、驴步等,又如:跑、跳、别、踏、走、蹲、躜、垫、转、吸、控、跪、弹等技巧。仅搓步就分:前、后搓,起伏横向搓,左、右向横搓,左、右折线搓等。基本功技术动作有:“双飞燕”跃起,大分划臂双腿跪,扫腿膝转抬控腿亮相,跪姿、跃起大跳坐,转身小蹦子快平转大卧鱼,等等。借助服饰孝巾两根绸带,舞动之,做出:托、抛、摔、甩、绕、云、撩等技术动作,并配合语言、身段及表情动作,做出各种舞蹈造型。刘禄景则以水袖做为舞动手段,做出丑行特技与基本功技巧动作。两个人物配合塑出各种造型、舞台画面。可谓:色彩鲜明夺目,造型夸张优美。《小》剧,戏虽小而技精的另一表现,在眼神技术的巧妙编排上。如:转、扫、眨、垂、瞟、凝、合、翻、挑等技巧。以转为例:可左、右转,半圆转,整圆转乃至数圆转等。可根据内心活动的需要,将几种眼神技巧混合、交叉运用,配以形体表情动作做出:喜、怒、哀、懊、忧、思、惊、羞等状的神态、眼技动作。
肖素贞的服饰设计,上身为短袄。因此,手的姿态与技法也十分讲究。基本手势,如:掌、拳、指、挎、弓、托、顶等,以及翻、 、盘、绕、搭、抱、合、云、抖、等技巧,配合身段动作、道具、服饰,做出纷呈柔美的表演动作。当然,这些表演程式不可当作模式或公式,不能刻板化、公式化。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将已掌握了的表演程式、技术技巧根据人物和规定情境的要求,把各种程式按照一定的生活逻辑和舞台逻辑组织起来,才能表达出剧中人物具体的思想感情和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小》剧曲式单调,唱词较多,人物的主要表演,是在动中唱,歌中舞进行的。只有字字清晰,句句入耳,才能使听者明了词意,了解剧情,从而感受到剧中人行为与舞动的含义。同时在音乐旋律与舞蹈韵律中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因此,除讲求吐字归韵,字字通过正确发声使之真切、入耳外,更要注意,在音乐节奏的指导下,将平缓、简单的唱腔,通过气口与劲头儿的技术处理,使乐感更强烈,节奏更鲜明,以弥补〔柳枝腔〕在音乐形象塑造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