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科生的困惑
这两天最热的话题和文科生有关。
是因为因为央行发了个“工作论文”,央行研究机构的四位文科博士,在国家有关机构即将发布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之前,先声夺人的一篇文章。
蹊跷的是,虽然是央行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写的专业论文,但又在篇末声明是个人观点,不代表央行。
这就有趣了。很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
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这篇论文是3月26号发布的,不是4月14号。
如果看了这篇文章,就可以知道“文科生太多”根本就不是文章的主要观点。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前景十分严峻,需要从现在开始加强政策措施应对。
如果硬要挑一些毛病,可以发现文章的字里行间有一种“代天子牧民”的傲慢。比如“还有人担心,放开生育会导致低收入人口多生,事实上中国最缺的就是普通劳动者”。
语言上也比较随意,比如“爹戳戳一个,娘戳戳一窝”。可以看出应该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写的。年轻人的学术训练不会允许他们写这样的话。
网上喧哗的厉害,是传播的技巧和当今的社会风向问题。所谓文科生纯粹是挡刀。
认真说,网上讨论这篇论文的绝大多数都只是看了几个新闻几个截图而已,真真正正读完的,估计不多。
这篇论文的重点在于最后第五部分的“应对之策”,很明确的写了四点:
一是全面放开大力鼓励生育。
二是重视储蓄与投资。其中提到高度警惕储蓄率下降过快的趋势,还有消费永远不是增长的源泉(惊人的信号)。
三是推进养老制度改革。其中提到养老由即时支付型转为储蓄型,区分基本保障和个人账户,尽快转制并轨。
四是促进教育和科技进步。明确提到控制房价(点名批评深圳),然后带了一句重视理科教育。
这里面:第一条基本共识;第二条警示吹风;第三条唱对台戏;第四条直接打脸。
央行的干部知识储备水平比起网络键政大V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必须要讲政治素养。文章内容反而次要,通过发文传递的时机信号才是最主要目的。
统计局年初就说过,将于4月上旬公布七普数据,而昨天就是4月上半月最后一天。这个时间点,你品,你细品。
文章发出后,热议的不是保储蓄不是养老改革也不是控房价信号,而是文中只有一句的理科教育,舆论瞬间变成文理对立。引导舆论抓住一个细节喧宾夺主打对立,套路很熟悉。
所以,文科生理科生谁更多更有用根本不重要,要的只是这个对立声量,把一些东西盖过去就行。
知乎上有人写了这样一首打油诗:
大国工匠不知愁,一年到头忙盖楼。忽见鬓头斑白色,方知文人在耍猴。
以上是背景。大多内容搬砖自知乎。
01
作为一个文科生,我从开始上小学就开始有偏科的嫌疑。
我的数学老师先是我的一个远房堂姐。她没上过学,但因为她认了村支书当干爹,所以就被安排进了村小学当老师。因为民办老师不用去下地干活挣工分,风不打头雨不打脸。
教一年级数学,她头天晚上跟公办老师学,第二天再教我们。我的数学就是这样打的底子。
后来又遇到一个脾气特别暴躁的老师,是我的另一个远房的二大爷,他倒是不像我那个远房堂姐,真的会,但动不动打人,没人敢问他问题。
后来读了初中,开始学物理化学。可能是我的天性,我不喜欢理科。到了初三,遇到一个我特别讨厌的化学老师,更是把基础打得一塌糊涂。
所以,到了高中,我在文理分科前,基本上是物理化学常常不及格。只盼着赶紧文理分班,不再受折磨。
大学,自然是学文科。而且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这就是我的理工科基础教育。
虽然是一个文科生,但我知道,理工科的重要性。最起码我知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不是自己专业的话,不能乱说。
这一点郭德纲都知道。他说,你让我和一个航天学家谈论发射航天飞机,我说你应该用柴油。如果这个航天学家理我和我搭话,那他就输了。
02
坦率地说,我对现在的文科教育也是不满意。不仅是不满意的问题,简直就是看不上。
为啥?因为培养的都是些傻子。没有人文素养的傻子。我说傻逼有点不符合我的说话风格。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让你知道你在宇宙、人世中是个什么东西,确立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让你真正明白活着的意义,死亡的方式,生命的价值,人类的情感与联系。讨论这些“无用”才是最基础的“有用”,这是活成一块砖和活成一个人的区别。
没有古希腊的文明和后来的文艺复兴所创立的文明逻辑和思维认知,就没有现在的欧美的科技文明体系,也就没有当今的世界的文明体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科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学者朱国华在生存危机:人文学科如何对标当代中国》里说:
今天,我们接受的知识体系基本上来自西方,在这里,容易速成的是理工科,而最不容易掌握的是文科知识,尤其是人文学科,因为它一方面可能与自然科学或应用科学共享某些根本的方法、论证线路或者观物方式,它们都共同指向真理;但是另一方面,人文学科始终与传统、经验、语言、记忆、理解、生活习俗尤其是价值观紧密相连,它无法做到符号化、形式化。今天,中国在不少科技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人文学科与西方相比,整体水平还存在着巨大落差。在我看来,当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的时候,这对我们来说,也许才意味着人文学科最大的危机。(引自探索与争鸣杂志)
知识是力量,也有弱点。知识不仅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能做的,也会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永远也做不到的,而且后者的比例很高。知识不仅告诉我们潜力,也告诉我们限度,包括知识本身的限度。“直到知道自己不可能知道一切时,我们才算有所知。”终极的知识是知道我们自己的死亡。这也许是唯一确定的知识,也是知识的界限。
人文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建立认知底线和认知逻辑,让我们知道敬畏的力量。
03
看所谓文科生过多的观点被讨论来讨论去,我最先想到的是当年那部电影里的那个笑话:马尾巴的功能。
我担心有人要把我们拽回那个可怕的时代。
如果一个时代,各种乌烟瘴气的奇谈怪论不断出现,各种违背常识和认知逻辑的观点流行,那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你一定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