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娃不知孙悟空
家里一位老人生日,我们做后辈的、在家的能够陪着吃顿饭,当然是要去的。
气氛比较融合。老人慈祥,儿辈孝顺,孙辈可爱,其实这就是幸福。
餐桌上有多道菜,也非常可口,大家吃得都比较开心。
其中有个小萌娃,想用筷子夹鹌鹑蛋,但是她又不会使用筷子。
她就像《西游记》里,石猴第一次出山吃面条时一样,双手握拳式地拿着筷子,努力多次还是没有把鹌鹑蛋夹起来。
我顺口对这位萌娃说了一句:xx,你怎么跟孙悟空一样,连筷子都不会拿?
小家伙似乎有点不服气,撅着嘴,侧扬着脸,撒娇地朝着她妈问:妈,孙悟空是谁?
她妈解释没有,怎么解释的,我没在意。萌娃的这一问,倒把我问得有点懵:
这孩子,四五岁了,竟然不知道孙悟空?
当然,或许是女孩子吧,四五岁了还不知道孙悟空,也不怎么惊奇。
如果是男孩子的话,我就觉得有点遗憾了。
老奉至少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四五岁时已经把那部动画版的《西游记》完整地看了一遍,他以为好看的、重点的内容还可能看了好几遍。
有时,孩子会突然地问你一个西游记里的问题,你还不一定能马上回答出来。
再说回到我们的儿童时代,那时没有动画片,小人书也不多。
但是,对于孙悟空这个人物还是知道的。
于我们的儿童时代来说,对西游记的整个章节或许说不出什么,但至少知道有个孙悟空,除此之外,还有妖怪精。
否则,我们怎么在争吵时都喜欢称对方为妖怪精呢?
否则,我们在幻想时,怎么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孙悟空呢?
稍大一点,西游记中的人物了解多了,唐僧的嘴碎,猪八戒的懒惰而又好色,沙僧的好脾气,已经深入脑海。
别的不说,至少大家对于“二师兄”这个称呼是不乐于接受的。
成年了,再读西游记,觉得这是一部童话小说,鬼怪小说都对。
其实,它更是一部成年人的苦难小说——学得七十二变,面对八十一难。哪有什么斗战胜佛,无非就是顽猴心累了,服软了。
正是想着这些杂七杂八的时候,妻子说了一句话:有一次在课堂上,有个学生问我,老师,贾宝玉是男的还是女的?
妻子也在承接萌娃不知孙悟空的话题。
由西游记转到了四大名著。
妻子的话题是完全可信的。
小学生不知道贾宝玉是男的还是女的,这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现在的小学教育,国学经典进校园喊得惊天动地,名著进课堂却不一定会落实。
何况,现在的小学课堂,很多老师都是90后,00后,他们自己对四大名著是否有过沉浸式的、完整的阅读都不一定。
即便四大名著进了课堂,老师敢不敢讲,能不能够指导,也要打上一个问号。
我们的儿童时代,有一首儿歌:
唐僧骑马咚呀咚,后面来了孙悟空;
孙悟空走得快,后面来了猪八戒;
猪八戒嘴巴长,后面来了沙和尚;
沙和尚,头发深,后来妖怪精。
这首儿歌,特别简单地引出了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
到儿子的童年,那首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也写得很好:
白龙马,蹄朝西,驼着唐三藏还有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
……
西天取经不容易,容易干不出大业绩。
还有片尾曲《猴哥猴哥》的歌词也写得非常不错:
……
紧箍咒再念 没改变⽼孙的本⾊,
……
⾝经百战打头阵惩恶扬善⼼如佛
……
最重要的是后面的那一句:金箍棒呀永闪烁,扫尽天下浊。
也许,我们男性,自孩提时代开始,心里都住着一个孙悟空吧,都希望自己有根金箍棒,扫尽天下浊。
当然,大了,向生活低了头,那是另外一回事。
现在倒好,孩子们既没有多大的兴趣,又缺乏有效的引导,对四大名著越来越陌生,确实有点让人担心。
而且,相声里面把四大名著用一句话就浓缩了:
哥哥救我,妹妹救我,军师救救我,师父救我。
你说好吧,谈不上。你说不好吧,却又有那么一股味道在里面。
四个救我,你都知道各自对应哪部名著吗?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
萌娃不知孙悟空,也不需要我们有什么担心。
他们大了,自然会去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哪里那么就容易丢失?
是不?
202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