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人要“出彩”

第四讲、写人要“出彩”

【标准】

1、一篇文章,通过记叙一个人所做的一件或几件事情,从而为人们勾画出一个人物形象,这样的文章,我们通常把它称做写人的文章。

2、写人的文章关键是彰显人物的性格特征。一切人物描写的方法都围绕这一点进行。具体的人物描写方法包括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

3、这些描写方法是相互联系的,肖像描写要融入情节,语言描写要插入动作神态,但总的目的是彰显人物个性。写人离不开叙事,要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当然,有时也从侧面,通过其他人的表现、反映来刻画人物形象。总的说来,多观察,注重细节,描写生动,抓住了人物性格,人物就人栩栩如生。

【途径一】最容易出彩的几种直接描写方法。

1、准确使用动词,使描写更细腻、生动。如: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224个字的段落单是动词就有15个以上,叙述了一系列动作。动作描写细腻生动,情节过程清楚具体。

2、恰当使用形容词加以修饰,使描写更加生动、具体、可感。

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悄悄地(进来)”等修饰词的使用,表现了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体贴与关怀。“(眼圈)红红的”写出了母亲的伤心,急切。

3、借助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形象、生动。如:

那个学生,一边揉着自己的中指,一边看着陈老人的手,只见那两只手确实和一般人的手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圆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连用比喻,使描写具体可见。

4、突出人物个性。

个性可以具体理解为与众不同:相貌突出的地方;衣饰方面的个人喜好;习惯表情、动作;口头语、口头禅;业余爱好、特长。

【途径二】必须掌握几种间接描写方法。

1、写相关人物的形象和反应,从而间接表现主体人物的特点。如:

傍晚,我猜想老师今天一定能到我家来家访,就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地面扫得一尘不染,茶杯洗得亮晶晶的,等待老师来。

我想,老师走访了许多家,一定很累了,我请老师坐在沙发上;也一定很渴了,我给老师泡茶喝。

老师对我们下一代辛勤培育,为了我们,她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我拿什么来感谢老师呢?对了,我把我的麦乳精送给老师吃吧。那瓶麦乳精,是一位老伯伯送给姥爷的。姥爷看到妈妈身体不好,送给了妈妈,妈妈说我在家里最小,送给了我。现在,我要把它送给敬爱的老师。老师,您讲课口渴了,就喝一杯麦乳精,又解渴又有营养,还能滋补身体。哎,我不是还有本小挂历吗?那是爸爸春节送给我的。挂历上一张张彩色照片都十分引人注目,有宏伟的天安门,风景秀丽的北海公园,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我把它也送给老师吧。于是,我便打开小柜去找挂历。啊!高粱饴也在这儿,我把它也送给老师吧。

作为一名老师,还有什么比学生“手忙脚乱”、“倾其所有”地迎候自己更感到欣慰呢?

2、写相关人物对主体人物的评价,从而间接表现主体人物的特点。如:

我想,这么晚了,赵老师该快到了吧。就随手拿了一本书,坐在书房边翻书边等。

翻着翻着,妈妈对我说:“菁菁,走廊上有脚步声了,快开门看看是不是你的老师来了。”我侧耳一听,那脚步声“咚咚”的,沉重极了,便对妈妈说:“我们老师不是这么走路!她在学校里常教育我们:上下楼梯要靠右边,脚步轻轻记心间。她才不这么上楼呢!”

过了一会,楼梯上传来一阵说话声,姐姐正要跑去开门,我连忙说:“姐姐,不用去开门,我们老师不是这么说话。她常教育我们:说话要有礼貌,不能在公共场所里大声喧哗,她才不会这么大声说话呢!”

3、用相关人物与主体人物进行对比,反衬主体人物。如:

(母亲)放下篮子,打开用旧棉衣紧紧包裹的饭盒,饭菜还是热腾腾的。我感到一阵温暖,不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旁边有位同学,也是他母亲送饭来的,因为只有“荷包蛋”,而没有鱼肉,正在撒娇、赌气,不肯吃。母亲望着我津津有味地吞着青菜下饭,不由得眼睛湿润了。

这个事例,通过旁边嫌饭菜不好吃的同学和“我”狼吞虎咽吃饭进行对比,非常真实地表现出了“我”以苦为乐以及母亲因不能为我提高更好的生活的自责和看见我吃饭时的欣慰心理,富有真情实感。

4、借环境、气氛、场面描写进行烘托。如:

刚出弄堂,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而来。我没有带雨伞,只好到弄堂口的过街楼下去躲雨。刚冲到楼下,看见一个身影手里拿着塑料雨布,可是,奇怪的是这雨布不是往自己身上遮,而是遮到自行车上。我定睛一看,啊,那不是管自行车的老奶奶吗?只见她迎着风,冒着雨,什么都不顾,竭尽全力拿着遮雨布往车上盖。

这里的“倾盆大雨铺天盖地” “迎着”“冒着”“什么都不顾”“竭尽全力”等刻意描摹了老人在风雨中护车的情景,烘托了老人的精神品质。

【途径三】渲染动情点。

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情感世界、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进行渲染描写,如:

我心里十分紧张,很担心爸爸回来以后骂我,一听到门外的脚步声,我就感到害怕,真希望我能通过这一劫。

这段话中,“动情点”是“害怕”,但我们读后无法了解他的“十分紧张”是怎样的紧张,“很担心”是如何的担心,所以作者的“害怕”便很难引起我们的理解和共鸣。可以这样渲染:直接描写“我”的内心独白;借“我”的梦境或幻觉来烘托;直接描写“我”的自言自语和无意识动作;借环境衬托。

【作文】请以《因为有你,我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④不少于600字。

【思路导引】这是一则半命题作文,从题目“因为有你,我_____”来思考,“你”是第二人称,可以实指,如同学、父母、邻居以及一本书、一处风景等;也可以虚指“精神”,如宽容、爱、挫折、一句名言等,还可以写古人,发挥新奇浪漫的想像力。但“你”在文中要明确,避免含混不清。“因为有你”从修辞上来看应是呼告,呼告是指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从这个层面来看,文章应是“我”(写作者本人)对“你”(文章的写作对象)的感情诉说、思想沟通或语言交流,而不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介绍某一个物,叙述某一件事,阐述某一种理。

此外,“因为”提示出“你”的存在是事件结果的必要条件。无论叙事还是说理,前因后果的逻辑性要体现,要突出“你”与另一方的联系。“没有你”和“有你”的世界于另一方有多么的不同,最好存在比较。

【佳作示例】

因为有你,我的梦很甜

◎彭 铤

那夜我熟睡,你却醒着!

父亲,你知道吗,你那憔悴的面容,蓬乱的头发,那熬得通红的充满焦急与关爱的双眸,那个黑夜狂奔的背影,那一声声沉重的喘息……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历久弥新!

那夜,无边的黑暗笼罩了整个静谧的天地,感受着空气刮过脸颊所带来的寒冷和潮湿,我慢慢张开了惺忪而沉重的眼,潜意识里感觉着你正背着我在黑魆魆的深夜里狂奔!你知道吗,被暗夜和病痛恐吓的我是多么害怕。我不自觉更紧地抱住了你,贴紧了你厚实的背与臂膀。然而,这一举动竟让你加快了脚步。当我侧过头依稀望见你的侧脸时,我才发现你灼热的眼神仿佛要刺破这黑暗。顿时我感觉我那快要被病魔抽离的灵魂猛然被拉扯回来,心中的胆怯也被冲刷得干干净净。此刻,因为有你,父亲,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安慰与安全!

那夜,那般漫长,额头的热量引动了我全身的疲惫。一阵晕眩,我只觉得眼前金蛇乱舞,总觉得一路的颠簸却像在原地踏步,似乎每一个阴暗的角落都隐藏着一只恶魔,它们狰狞地笑着用符咒将我困在一片未知的时空。我的手松软无力地垂下,整个身子直往下坠。这一瞬,你停住了高速运作的脚步,用暖暖的手贴住我的背,将我往上送,边喘着粗气,边喃喃地说:“快了,不远了,坚持住,有爸在,你不会有事的。”当你再一次开始奔跑时,静静的夜里,我却分明地感觉到整个世界全被你的喘息声充塞了。

于是在你坚挺的后背、温暖的臂湾里,在你稳重的脚步声、厚重的喘息声里,我静静地闭上了眼,似乎梦见了水潺潺地流着,雨纷纷地落着,你的笑容如花般灿烂地绽放着,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详,那么平静,那么温馨……

那一夜,我一直沉浸在那美梦中没有醒来,直到阳光静静爬上我的脸,才发现映入眼帘的是白色的天花板、白色的床单、你和妈焦急的神情。妈说,昨夜我发烧有39度,是你一路背着赶来的……

11年后的今天,我早已淡忘了一些曾经的陈年往事,但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水让我不经意走入记忆深处,触动了这旧日的封条,当我拨开它那凌乱的画面,温和地取出,怔怔地回忆得出神时,那股久违的感动从心中某个角落涌了出来,我又依稀看到了那个在暗夜全力奔跑的背影……

父亲,你知道吗,其实,那一夜我都没有醒,是因为我深深地记住了那个背影……

【评点】 本文是难得一见的记叙文佳作。

一唱三叹,脉络清晰。高明的作者将“那夜我熟睡,你却醒着”、“那夜,无边的黑暗笼罩了整个静谧的天地”、“那夜,那般漫长”、“那一夜,我一直沉浸在那美梦中没有醒来”、“父亲,你知道吗,其实,那一夜我都没有醒”巧妙连缀行文,一而再,再而三地迂回咏唱,反复渲染,既使全文紧紧联成一体,脉络清晰;又能把浓烈的情韵传染给读者,动人心弦。

视角独特,情感浓郁。为突显父亲浓浓的爱意,作者巧妙地采用第一人称,以“我”的身份叙述所见所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同时巧妙运用第二人称把读者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环境里,让读者与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交替使用人称叙说倾诉的方式使情感呈现出起伏跌宕之美,表达趋于极致,结构别致有味,妙不可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