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内迁血脉存:抗战时沿海工业迁渝始末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移驻重庆,为避战火而西行的沿海厂商,也纷纷随之来渝。图为重庆国民政府办公大楼。

  作者:谭洪安

  1938年1月25日,重庆城下半城望龙门附近的沙利文饭店,忽然来了十余位大多说着“吴侬软语”,神色却格外凝重的客人。

  这些稀客并非为品尝那儿有名的英式西餐而来,也无意与近在咫尺的聚兴诚银行(川省首屈一指的民营银行)总部的金融界老友相聚。他们是抗战全面爆发后,上海等地大批迁川工矿企业中,第一拨共14家已抵达重庆的厂商的负责人,正赶来参加一次关乎各自命运的紧急会议。

  西行客 群英会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移驻重庆,为避战火而西行的沿海厂商,也纷纷随之来渝。图为重庆国民政府办公大楼。

  此次会议的召集人,是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专员林继庸。不到半年前,即1937年8月11日,他出任了在沪成立的“上海工厂迁移监督委员会”主任委员。

  四十出头的林继庸是广东香山人,早年赴美国纽约攻读化学,归国后受聘为复旦大学理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时,他曾给奋起抵御日寇的十九路军当技术顾问,与上海工业界尤其是机器业关系较深。

  当日齐聚重庆沙利文饭店的企业家中,不乏业界一时翘楚。如我国氯碱工业创始者、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吴蕴初,在抗战前的国内化工界,他与立足天津的“永久黄”系掌门人范旭东,并称“南吴北范”。又如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专业的浙江桐乡人颜耀秋,他经营的上海机器厂,为沪上华资机器业之佼佼者。还有同样是美国海归的龙章造纸厂经理庞赞臣,他是清末浙江湖(州)商巨富南浔“四象”之一庞家的后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