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深秋,盐中高三师生为少先湖清淤泥
深藏在盐中巷1号里的盐中,是一所“春有花、夏有果、秋有香、冬有绿”的学校,是一所有山有水的大美校园。
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共青山。山,不能算高,但因为有过特殊的来历,那是我们前辈盐中人造成的,也就显得特别有意义;山,也不能算不高,登到山顶,也能够俯瞰大半个盐城。
盐中有水,而且是活水环绕着学校的四周,校内更有一湖——少先湖。湖畔,以湖心亭为背景,是在盐中拍照留念的最佳。用今天的话来说,是“网红打卡”地。
在工作第一年的深秋,我有幸亲历了当时的高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清淤劳动时热火朝天的场面,那是一直铭刻在我的脑海里的。
若干年前,我无意中得到了一组当年盐中的老照片。其中,就有20来张照片记录了当年高中的师生们为少先湖清淤泥的劳动场景。
今天,就来个看图写话吧。
时间,是1982年的秋天。
不是周末,而是正常的上课时间。
当年,我任教初二语文。那几天,我们从东楼到南楼去上课,要经过少先湖,只是要绕点儿路,不便从“伴桥亭”穿过图书馆到南楼去。
参加清淤劳动的主要是高三年级的老师和学生。
有没有高二、高一年级的同学参加,不记得了。高三年级的同学肯定是全员参与的。
那次清淤劳动的方式是极原始的。
一些同学在抽干了水的湖底,用铁锹一下一下地挖出淤泥,装在一只只盆子里,再以接力的方式,送上湖岸,倒到西南楼更西的空地里。
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吴振铎老师。
有女同学在参与劳动。只是,当年的每个班女生的人数没有今天这么多。
语文组的汪虹老师。当年,还年轻。
背对着镜头的是物理组王永长老师。
王老师和汪老师的头发似乎有些构成对照。
这张照片拍到了王老师正面的形象。
王老师是广东人,或是香港人。1950年代末,他与另一些盐中老师一道分别被派到了县城去支援县中的建设。王老师就下派在我的母校,射阳中学。一直到1980年代初才回到了盐中。后来,又被调到高校任教了。
语文组的范夕行老师。他身旁的那几位是范老师任班主任的那个文科班的同学?
范老师后来曾经担任过盐城市政协副主席,民进盐城市委第一任主委。
范老师给我的印象永远是笑呵呵的。
画面中间那位满头银丝的是语文老师张中仁老师。
盐中的校歌便是由张老师作词的。
正在湖底挖淤泥的是生物组的赵长盛老师。赵老师也是那一届高三年级的负责人吧?那个时候,年级负责人叫“年级辅导员”,不叫“主任”。
这位正将手中的泥盆子递给学生的是校长、党委书记刘则先同志。
当时的刘则先校长应该已经年过半百了。
刘校长经常和我们单身教师——不止是青年教师,还有一些家不在盐城的中年老师呢,如汤祖怡老师、闵光地老师等——同在食堂里排队买饭菜,和我们同桌吃饭、谈笑的。
清淤劳动共进行了三天,还是两天,我记不清了。
我能记得清楚的是,这些同学结束一天的劳动,放学回家的时候,走在在路上远没有在劳动现场那么有精神。
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身上有汗水,腿上、手上有淤泥。
这位正在倾倒淤泥的是英语组的陈志裕老师吧。
看看那几位女同学,手上衣服上也全是泥。
语文组的房天龙老师。
退休前,他是盐中副校长。
这么多的劳动工具,应该不全都是由学校提供的。
我知道,那些年,学校的劳动会让学生从家中带些工具来的。
看这照片,怎么感觉到他们不像是在传递一盆盆的淤泥,倒像是当年开联欢会时的“击鼓传花”呢。
虽则是在操场上传递淤泥,他们的脚、裤管也全是淤泥了。
这张照片可以看得出那湖底的淤泥有多深吧。
湖底,还有水,跳板就有了作用。
小伙子,已经不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了,而是脱掉衣服用力干。
那几天,盐中的校园里似乎都弥满着淤泥的味道。
不怕累如果说还容易做到,不怕脏,真的是难能可贵的。
几个月之后,这些参加劳动的高三同学,走进了1983年的高考考场,又走向了祖国各地的高校深造。
近四十年过去了。当年参加清淤劳动的同学,如今也已经有不少人做了爷爷、奶奶。我特别想知道,若干年后,他们可曾对自己的子女,将来可会对自己的孙辈们说一说当年的这一段特殊经历?
盐中,大气!
高三了,还能有这样特别的劳动安排。
盐中,有自信!
一代代的盐中师生造就了盐中的山和水,在有山有水的校园里走出去的学生们怎么能不是优秀的呢?
两张彩色照片是本人于2020年11月拍摄的。黑白照片应该是由后来到上海工作的孙家祥老师拍摄的。在《这些年,那些人》一文中有对孙老师的介绍。
在这些老照片中,你可曾找到了自己,或是找到你熟悉的人?请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