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残篇之十 三 求道之三:知行合一——证道

原著:无极道人

生死轮回一场梦,

迷悟只在一念间。

俊鸟出笼游太虚,

大道无极任逍遥。

知行是方法,证道是结果,用知行合一来探求大道是求道的第三步。

知行合一出自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传习录》,王守仁即王阳明,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所创心学的核心内容,但我们这里不讨论心学,只是借用一下这个词语来展开下面的内容。从字面意思看,知是认知、知道的意思,行是实行,践行的意思,所以知行合一和宋代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即: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是我们党的三大作风之一,讲的是任何事物都不能空谈理论,必须要学以致用,跟实践结合起来才行。

知行合一,让“知”与“行”两者相互结合,相互验证,相互促进,这个过程就是证道。

我们上次讲到,用观物法在试验室得到的结果并不能保证百分百准确,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或意外,比如一些新研发药物的临床试验,这些新药都是通过试验室的动物试验之后,得到了药物药效的一些相关数据,但是具体应用到病人,是不是具有同样的药效呢,还是要通过临床试验来验证。之后通过对验证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反过来再进一步确定药物的药效、用法、用量等等,这就是知和行的相互结合,相互验证,相互促进。

举个例子,在华佗那个时代,黄痨病,也就是现在的黄疸,属于肝病的一种,是没有什么特效药的。有一次,一个黄痨病人来找华佗医治,华佗也束手无策,病人只好回家等死了。半年后,华佗又碰见了那个人,他不但没有死,反而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光了。华佗大吃一惊,急忙询问根由,原来病人因为春荒没粮,吃了一个多月的野草,并向华佗指认,华佗认出了那野草就是青蒿。于是,华佗就用青蒿试着给黄痨病人治病,但连试用了几次,病人吃了没有一个见好的,华佗便又找到原来那个病人询问是什么时间,如何食用的等等问题。到第二年春天,华佗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治疗黄疸病,这次成功了,但是春天之后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病了。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三年,华佗又一次做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采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服用,结果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才可以入药治疗黄痨病。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还编了四句口诀留给后人:“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要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这是古人知行合一的事例,通过实践验证观物所得出的理论,这种知与行的相互结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前面讲的是知与行的相互结合,相互验证,相互促进,但是在理论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还有一种情况发生,就是出现违背原有理论的一些意外事件,而且排除一切干扰因素之后这些意外事件仍然不能避免,这就是事物的矛盾之处,我们需要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牛奶是公认的营养品,但是却有少数人喝完牛奶之后腹泻,不但没有补充营养,反而导致营养不良,这就是矛盾之处。于是人们开始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造成腹泻的原因,是因为有一部分人体内缺乏消化牛奶中所含乳糖的酶,叫做乳糖酶,导致牛乳中乳糖不能被完全消化,从而引起非感染性腹泻,现在临床上称为乳糖不耐受。然后再深入进行研究,又发现其中一部分人属于乳糖酶的先天缺乏或者活性不足,跟遗传有关联。继续研究,又发现这种遗传疾病是属于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到此为止,牛奶引起腹泻的原因才彻底解开,与此同时,人们还研发生产出脱糖奶粉,用来应对婴幼儿的乳糖不耐受,促进了乳制品的发展。这就是在事物的矛盾之处产生了新的事物,矛盾促进了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矛盾,分析矛盾。我们很多现代科学理论,就是在旧理论跟试验结果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提出的。例如,狭义相对论就是在光学和电动力学试验同经典物理学理论相矛盾的情况下产生的,进而又衍生出诸多的物理学分支。

用辩证思维从事物矛盾之处分析,就可以得出新的理论,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过程完全符合我们前面对大道论证,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产生新的分支,由少到多,由简到繁。

理论在实践的过程中必定出现矛盾,矛盾又促进了理论发展。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变动,变动之处就有矛盾,这个矛盾就是我们道家所说的“机”,矛盾之处即是“天机”所在。因为变动之处有玄机,所以我们易经预测也是要找动爻,找用神,这些就是矛盾的具体应用。我们古代易术的发展,尤其是风水学的发展,就是因为原有的一种理论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复杂的情况,出现了诸多的矛盾,进而导致出现了多种风水理论和风水派系。易学的这些相关内容,我们以后都会为大家详细讲解。

能够用辩证思维去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利用矛盾,促进发展,这就达到了证道的目的。如果我们把这种思维拓展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不断重复强化,久而久之,就可以随时随地洞察天机,一切都尽在掌握之中,这就是道家讲的“处处皆是天机”,“善易者不占”,这就是入道之后具有了理性思维,我们下次再进行讲解。

无极道人乘鹤去,

空留残篇八十一。

谁能解得其中意?

不枉人间走一回!

(0)

相关推荐

  • 太极不是我们想的那个“太极”

    每个男人在儿时都有个功夫梦,大侠梦. 读小学时经常看功夫片,幻想自己是武林高手,"我要一个打十个!!!" 电影<叶问>还没上映,没有咏春的武林,我满脑子都是太极. 李连 ...

  • 太极、无极与格物致知——丹道修炼答疑(中)

    问:太极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答:对.太极和无极的关系,虽然我说一句话很简单,说无极是太极的本体,太极是无极的具体体现.那么你说它本来就是太极,怎么说体现无极呢?你这个太极如果搞得好,该阴多我就多点,该 ...

  • 中国哲学史   封建制时期的哲学(下)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 唐末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扫荡了门阀世族的势力.经过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北方的契丹族与女真族相继建立了辽.金政权,与宋对峙.蒙古族兴起,兼并金. ...

  • 无极残篇之十二 求道之二:以物观物——悟道

    原著:无极道人 生死轮回一场梦, 迷悟只在一念间. 俊鸟出笼游太虚, 大道无极任逍遥. 观物是方法,悟道是结果,用以物观物来探求大道是求道的第二步. 观物是一种从理的角度去认知宇宙万物的方法,由宋代邵 ...

  • 无极残篇之十四 得道之一:穷理尽性——入道

    原著:无极道人 生死轮回一场梦, 迷悟只在一念间. 俊鸟出笼游太虚, 大道无极任逍遥. 穷理尽性一词我们在讲以物观物的时候讲到过,原文出自<易经‧说卦传>,宋代邵雍又在其著作<皇极经 ...

  • 无极残篇之十 问道之六:以道论易(二)

    原著:无极道人 生死轮回一场梦, 迷悟只在一念间. 俊鸟出笼游太虚, 大道无极任逍遥. 易的时空观. 上次我们讲了易学发展到现在,易卦和干支在实际运用中基本上已经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了,两者既相互联系, ...

  • 无极残篇之十 五 《梅花易数》之:三要灵应篇

    原著:无极道人 生死轮回一场梦, 迷悟只在一念间. 俊鸟出笼游太虚, 大道无极任逍遥. 大家都知道,道家讲"处处皆是天机",今天就跟大家摘录一篇<梅花易数>的三要灵应篇 ...

  • 无极残篇之十 六 道家思想学习指南

    原著:无极道人 生死轮回一场梦, 迷悟只在一念间. 俊鸟出笼游太虚, 大道无极任逍遥. 我们身边学习或者研究道家思想的人不在少数,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通过研究<道德经><易经>直 ...

  • 无极残篇之十 七 物理即是天地理

    原著:无极道人 生死轮回一场梦, 迷悟只在一念间. 俊鸟出笼游太虚, 大道无极任逍遥. 我们前面通过太极观.阴阳观和时空观对大道进行了分析,对大道的整体结构有了基本的认识,还了解了大道的阴阳两面,理在 ...

  • 无极残篇之十 八 在天为气,在地成形

    原著:无极道人 生死轮回一场梦, 迷悟只在一念间. 俊鸟出笼游太虚, 大道无极任逍遥. 前面我们说到古人对物质的理解更加原始,更贴近于自然,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古人对于物的理解. 我们前面讲上古时 ...

  • 无极残篇之十 九 《易经》系辞上传

    原著:无极道人 生死轮回一场梦, 迷悟只在一念间. 俊鸟出笼游太虚, 大道无极任逍遥. 为了能够更好方便大家的学习和理解<易经>,今特摘录<易经>系辞上传,仅大家供学习参考之用 ...

  • 无极残篇之四十 河图洛书与天文星象

    原著:无极道人 生死轮回一场梦, 迷悟只在一念间. 俊鸟出笼游太虚, 大道无极任逍遥. 我们前面讲过,先天八卦的推导是根据河洛数理得到的,河图洛书则出自<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一章:&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