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朗德河畔的守卫者——卢平堡

法王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欧洲军队的大规模水陆配合登陆作战技术尚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自海上发起的登陆作战规模往往较小,所造成的威胁远不能同来自陆地上的入侵相提并论。为了防卫散布在法兰西3000公里漫长海岸线上具备重要战略意义的岛屿,港口和滩涂,沃邦元帅设计了一系列的海岸防御工事。他所设计的海堡通常由低矮坚固的砖石结构半圆形炮台和广开炮眼的厚实女墙构成,炮台的后方一般会配置一个较高的塔楼。塔楼除了用来储存弹药,食物和饮用水外,还为驻防的将士们提供了栖身之所,遍布塔身的射击孔则保证了近距离的火力输出。塔楼顶端通常兼具瞭望台和炮台的作用,有时也被当成灯塔使用。海岸堡垒面向陆地的方向被壕沟,隐蔽路和斜堤保卫着。长距离平射火力以及近距离抛射火力在沃邦所设计的海岸堡垒上兼而有之,因此它们能够有效地承担起防卫水路交通要冲的任务。

塞巴斯蒂安·沃邦元帅,法国军事工程师,欧洲筑城史上的宗师

卢平堡(Fort Lupin,也被称作德·拉·夏朗德堡)是一座位于夏朗德河畔圣纳泽尔的炮台式堡垒,坐落于从河口到第一道河湾中段,河道狭窄处的一片岩石上,扼守着通往罗什福尔(Rochefort)的水上交通要道。卢平堡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优越,狭窄的河面迫使行经此处的船只只能以纵队的形式在距离炮台较近的水域依次通过。任何试图穿越河道的敌舰都会受到来自炮台的纵向射击,而宽广的射击角度也意味着任何已经通过该处水域的漏网之鱼都不得不承受来自于侧后方的炮击。卢平堡与北岸的德·拉·波耶特堡 (Fort de la Pointe)一起,组成了封锁水域,保卫罗什福尔的水上锁钥。

虽然罗什福尔造船厂所处的位置离河流入海口尚有一段距离,但1667年荷兰军舰突袭停泊在查塔姆(Chatham)的英国舰队的事件意味着法国人并不能就此高枕无忧。关于在夏朗德河沿岸修筑要塞的第一份提议是1672年由拉·法沃利耶起草的。建筑结构较为简单粗糙的德·拉·波耶特堡于1680年率先修筑完成。卢平堡最初的设计构想由佛朗西斯·富里提交完成,但受困于财政资金方面的限制,沃邦不得不对富里的设计提出了修改,将原本计划配置36门大炮的堡垒进行了缩减。

1686年,依照沃邦所做的修改,卢平堡修筑完成。用来封锁河道的是一座直径72米长,配置胸墙并开有22处炮眼的半圆形炮台,炮台左右两处尽头及最前端各有一个尖顶瞭望台。当退潮时,炮眼距离河面的高度为5米。这也是整座堡垒火力配置最为凶悍的部位。朝向陆地一面的主塔楼是一座开有12个射击孔的双层棱堡塔,它的火力足以覆盖堡垒前方的壕沟,隐蔽路和斜堤。这些外围工事与堡垒本身互为依存,外围工事的存在既能掩护主堡免遭敌军火力的直射,又能迟滞敌方的攻势。而主堡不但为外围工事提供火力支援,同时又作为整个防御体系的大脑指挥部署在外围的军队。为了加强河道方向的防御,棱堡塔朝向河面的方向亦开有射击孔,安置于此处的大炮能够以抛射火力支援位置较低的主炮台。主塔楼与主炮台之间以壕沟相隔离,因此主塔楼实际上处于一个相对孤立的位置。这样设计的目的保证了无论水陆两面那一面被突破,敌军都会被壕沟隔离在塔楼之外,而驻防的守军则可以依托主塔,居高临下的将火力倾泻在受困于壕沟内的敌人头上。

位于主塔左右两翼的是两座带有射击孔的砖石结构的双层营房,每座营房可以为24名士兵提供住宿。营房通过直墙与炮台相连,进出堡垒的大门与其中一座营房相邻。整个堡垒建筑的主体与隐蔽道由壕沟隔离开来,蓄满水的壕沟还可以起到护城河的作用。堤坝上突出的圆柱体结构称为“僧帽”,是为了防止敌人从堤坝顶端登城而专门设计的。

卢平堡正面观,由前向后依次为斜堤,隐蔽路,壕沟和主堡,注意两侧堤坝上以及中央主塔楼与营房连接墙上的“僧帽”。 一侧的营房与大门相邻,而另一侧营房下方凸出的结构是厕所,生化武器直接排到护城河里。

连通堡垒与隐蔽路的小桥,这种小桥的结构一般比较简单,能够容许士兵进出即可。小桥处于主塔的火力覆盖之下,当敌军突破外围工事时,主塔的守军能够以一、两发炮弹轻易击毁桥梁阻止敌军靠近大门

隐蔽路的最两端亦开有直面河道的炮口,这两处炮口与主炮台一起组成了封锁水道的火力网。紧邻河岸一侧的堤坝上修建了一个用于调节壕沟内水位的闸门。

虽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棱堡,但火力配置强悍的卢平堡对于任何来犯之敌来说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遗憾的是,卢平堡从来没有受到过攻击,因此它也从未遭受过血与火的考验,并于19世纪末正式退役。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正因如此,这座由沃邦元帅亲自修改设计的小堡才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如今,屹立在夏朗德河畔的卢平堡守卫的不再是法国海军的造船厂和军火库。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以及法国国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得以让后人窥见沃邦——这位欧洲筑城史上宗师的智慧的火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