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墨盒往事

时光荏苒,专项收藏刻铜文房不觉已十年,曾经为探究研习而废寝忘食,也曾为四海觅珍而仆仆风尘。十年来有缘聚集了八十件敝帚自珍的藏品,未来会继续向百珍的目标前行,希望有朝一日能结集出版以做总结。在此陆续发表重新编写的赏析文章,游戏之作居多,以博一粲耳。

【怀莲斋百珍】

北京同古堂陆和九释齐陈曼簠金文墨盒

1

北京报国寺的地摊儿

这件藏品最早出自报国寺钱币交流会的地摊儿,那是刻铜文房的一个重要出品地,过去每周四清早五六点开始来自五湖四海的商贩和各式各样的买主就开始云集报国寺,打眼捡漏儿的故事说不完。 那里曾经出现过近20厘米见方的北京同古堂姚茫父亲笔大山水墨盒,也曾出现过像北京同古堂郑孝胥自用散氏盘铭文墨盒,淳菁阁姚茫父六佛同龛墨盒这样的顶级精品,甚至还流传着早年出现过一套大名家亲笔的梅兰竹菊原光墨盒的传说。

上图为从报国寺流出的北京同古堂姚茫父山水特大墨盒

上图为从北京报国寺流出的袁励准书赠郑孝胥散氏盘铭文墨盒

笔者十多年前开始喜欢上了玩老物件,对充满历史感的老铜器特别感兴趣,可刚开始啥都不懂也没啥渠道,于是就在淘宝上逛小店。那时有家网店是在北京的一位陕西大姐开的,我陆续在她的店里买了一些小玩意。后来有一次我去北京出差,大姐就带我第一次去了报国寺逛地摊儿。还记得那是一个冬季清晨,刺骨的寒风可把我这个来自南方习惯穿单裤的人给冻坏了。最后那天买了啥没记住,反倒报国寺门口小吃店那顿温暖的早餐让我记忆犹新。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出差都会争取安排在周四前后,就为了去逛逛早市过把瘾,只可惜一直没有机会遇到传说中的大漏。

图片由宋力兵摄于2017年报国寺钱币交流会

报国寺对于刻铜收藏界来说也是特别有感情,因为第一届全国刻铜艺术同仁雅集就是在周继烈先生倡导下于2009年在那里举办的。可惜现如今报国寺每周四的地摊儿已经取消了,但一年四次的钱币交流会地摊儿还是会如期摆出, 如果未来您有机会去逛报国寺的话,可以去找找古玩店主宋力兵,这位老土地会给您把那些故事娓娓道来...

图片为周继烈先生所书铭文,孙建明先生刻。以刻铜记载了报国寺雅集

2

刻铜收藏的江湖

盒子是报国寺出的,令狐聪买的。令狐聪,不是笑傲江湖里的,而是盛世论坛里的。

2005年前后成立的盛世收藏论坛是铜器收藏界的主要网上聚集地,曾几何时论坛熙熙来人往,热门版块每天的顶贴量甚至过千次。近两年由于微信的发展才逐渐势微。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虚拟世界也一样,刻铜圈子就是个小江湖。就像阿里巴巴早年每个员工都有一个武侠人物的名字,盛世论坛刻铜版也有令狐聪,独孤求败。

令狐聪(真名有一聪字),温州人士,早年活跃于刻铜收藏领域,有着浙江人特有的努力勤奋和令狐冲般的聪惠狡黠,虽然理论不多但是眼光特别厉害,收藏了一批顶级刻铜文房。七年之前由于一些个人原因,令狐聪要出让五件精品墨盒,包括笔者这件藏品, 北京同古堂章浩如国色天香牡丹图墨盒,陈师曾赠王湘琦松树墨盒,商务印书馆章浩如山水墨盒,北京同古堂姚茫父释印墨盒。这五件都是一等一的顶级精品,全部都选入《民国刻铜文房珍赏》一书,放眼现在,如果谁拥有这批精品也可以妥妥地排到全国前十位的藏家。

另外四件刻铜墨盒珍品

如今看来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当时却没把握好。虽然笔者那些年供职于一家世界级外企,收入不菲,但是要一下掏出这么多现金一枪打也是捉荆见肘,无奈之下只有选了其中两方,现在想来真是后悔不已。 收藏就像人生,有些物,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后来据我所知浩如牡丹去了石家庄,浩如山水嫁到了宁波,茫父释印则远赴山东。

刻铜收藏的江湖上熙熙攘攘,不断会有新人加入,也不断有人金盆洗手。江湖的地位从来不是靠嘴吹出来的,而是由藏品的水平而决定,哪怕是曾经拥有的藏品。如果没有那些精美绝伦的藏品,王世襄先生就算写再多的文章也不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崇拜。无论令狐大侠今后是否还在江湖现身已不重要,他的眼光和当年的藏品已经奠定了江湖中的地位,他的传奇也将与此文一起流传。

3

陆和九的墨盒

“唯楚有才”这话确实不假,从湖北这块具有厚重文化积淀的沃土上走出去,并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大有人在。 拨开历史的尘烟,钤印在中国金石学发展史长卷上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陆和九”凸现在面前。

陆和九(1883 ~ 1958)湖北沔阳人,本名开钧、字和九、号墨厂。曾任北平中国大学、辅仁大学国文系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陆和九一生著述颇丰,有《中国金石学讲义》《汉武氏石室画像题字补考》《石刻名汇》《文字学》《中国古器物学》《金石文渊》《汉以後金文录》《珠璜碎稿》《北周造像考》《历代造像存徵录》《孝堂山画像考》《顺陵残碑考》《宋辽金元碑目》等数十种传世。马国权《近代印人传》专章介绍其篆刻成就。王朝宾《民国书法》收入的湖北籍书家屈指可数,陆和九以其显赫的声名载入其中。

陆和九出生于书香门第,乃蒙古皇族后裔,其祖因元初宫廷之难,逃到湖北沔阳遂落籍为民。陆和九少时受祖辈熏染,尤爱书画篆刻,治印至陆和九已传七代。青年时陆和九就学于武昌讲武学堂、清吏部学治馆。其家学的醇厚加之个人的勤奋,最终让他受益,后历任湖北襄阳第三师范国文教员、武昌大学汉文科长自然顺理成章。

如果追溯陆和九的治学源流,先生中岁迁居北京,应该是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民国时期,甲骨文和一批青铜器的面世震动学术界,以至老北京的文化人有个特点就是喜欢逛琉璃厂,特别重视对古旧物的整理和研究, 陆和九也不例外,此时的他任辅仁大学国学系讲师,讲授金石学、古器物学、文字学及书法篆刻等。从学术研究的需要,对金石碑版收罗更是不遗余力,在圈内得了个雅号,谓之“墨老虎大王”。大凡人们淘到好的片子都要请陆和九鉴定,遇到好的精拓碑帖, 陆和九常常欣然题签。“墨老虎”的鉴定如同今日的公证,讨教者得个放心,陆和九得个养眼,值!

琉璃厂以刻铜墨盒的名艺人张樾臣,素喜邀请著名书画家为其设计图稿,陆和九淡雅的书画小品经张樾臣刻在墨盒上,一时间成为当时文人墨客珍爱的文房雅品。庆云堂是琉璃厂最有名的碑帖店,为了有一个收集研究的直接通道,陆和九用大量时间参与了庆云堂的碑帖审定整理工作,所以他常以“庆云堂主”自居,涵泳其间,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一代篆刻宗师齐白石让自己的儿子齐良迟拜陆和九为师,在辅仁大学从陆和九先生研读秦汉玺印,齐良迟在学习父亲治印以“单侧入刀”为主时,较好吸收了陆和九“双侧入刀”之长。就学术而言,兼容并蓄,融百家之长方成大器,印人也不例外。

以“庆云堂主人”自称的陆和久,其常去的庆云堂,右邻张樾承开设的书店邃雅斋,与同古堂同在琉璃厂西街路南,两店间隔只有几十米同时陆和九是也是同古堂东主张樾丞之子少丞的老师。时光似乎真的有轮回,如今,张樾承老先生之孙张国维先生,是庆云堂的店员。

一起近距离欣赏一下这件金石味十足的北京同古堂墨盒吧。

盒上铭文:“齐陈曼簠旧拓本,西清古鉴已载

齐陈曼不敢旅康,肇勤经德,作皇考献饙盘永保用簠

沔阳陆和九释文”

尺寸:9.3 *6.4 *2.7厘米

底铭:北京同古堂

著录:《铁笔铜墨》《民国刻铜文房珍赏》

4

战国的文字

墨盒上的铭文来源于战国的齐陈曼簠。

簠(Fu)是祭祀和宴客时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具。请参照陆和九先生亲笔所绘簠的器型。

陈曼簠器,又名齐陈曼乍皇考献叔簠,铭四行二十二字,战国早期齐国器铭。通高11、口纵19.4、口横31厘米,重3.15公斤。窄沿外招,直腹下部向内折,然后收成平底,下承四只斜支足,足底作蹼形,腹两端有一对兽首耳。口边饰蟠龙纹,腹饰方折式卷龙纹。文字记述了陈曼为其皇考献叔作器的情况。此簠有铭文4行22字。李荫轩、邱辉先生捐赠。现藏上海博物馆。铭文字迹精劲谨严,用笔纵锐横方,结体多变,为战国早期古文又一体势。

为了能看到齐陈曼簠实物,我特意跑了两次上海博物馆,第一次恰逢青铜器馆布展关闭。第二次去了发现齐陈曼簠为馆藏非展示品,只能抱憾而归。但大家可以从网上找到的图中看到此簠的样子,上面应该还有一个盖子。

陈曼簠铭文书法是很有特点的,金文发展到战国时期,体势、笔法都发生了变化,改变了西周金文圆浑厚重的作风。 《陈曼簠》字取纵式,从笔画的齐整和字距、行距的均匀分布来看,已呈小篆体势的雏形。 虽然小篆继承了秦系文字的传统(如《秦公簋》、《石鼓文》等),但无疑也会受到东土文字如《陈曼簠》一类字体的影响。铭文书法具有极响的名气。此铭书法多作起笔方、收尾尖锐状,但又不乏圆转之笔画,具有较强的装饰味。在齐国书法崇尚方势流派中,它脱颖秀出,以精劲谨严,用笔纵锐横方为战国早期古文的又一重要体势。书法规整秀丽、优美典雅,同雄重庄严的西周金文相比已有很大不同。

齐国文字的特点是字形和笔画比较匀称,有豪放粗犷之气,笔画粗度介于金文与小篆之间,字形狭长,如齐陈曼簠铭文;虽保存着春秋中晚期齐金文中那种瘦长而工整的形式,可是那种故意拖长、迂曲婉挺的笔划已很少见,且行笔多方折。如“陳”、“阿”等字加了一个“土”字底。 从文字的造型和书法的风格看,都已显示出向小篆过渡的迹象。它为研究金文向小篆的过渡提供了实物资料。铭文下列三字均作反文,风格与上文不一致,当系出自另一人之手,应为制作时临时之变故而成,此亦先秦金文书法中仅见之例。齐陈曼簠之严整劲峭堪称东土系之杰作。

5

墨盒的释文

对于金文的注释,金石学家的看法往往是各不相同。至于那种释文为正解,我们已经没有这个文化底蕴去甄别了。陆和九先生的释文为:齐陈曼不敢旅康,肇勤经德作皇考献叔饙盘永保用簠。中国美术全集中可以看到不同的释文为“齐(陈)曼不(敢)逸康,肈堇(谨)经德,乍(作)皇考吊(献叔饙盘),永宝用簠。”

还有下图的释文。

6

乾隆的西清古鉴

墨盒刻有《西清古鉴》已载是何意思呢?《西清古鉴》,四十卷,附《钱录》十六卷。 是一部著录清代宫廷所藏古代青铜器的大型谱录。收商周至唐代铜器1529件(包括铜镜),而以商周彝器为多。清梁诗正等奉敕纂修,乾隆十四年(1749年)始纂,乾隆二十年(1755年)完书。清乾隆二十年武英殿刻本。版框29.5cm×22.6cm。半页10行,行18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栏,无行格。磁青书衣,黄绫书签、包角。书前有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初七日上谕一道、纂修《西清古鉴》诸臣职名,分别为梁诗正、蒋溥等编修,陈孝泳、杨瑞莲摹篆,画院供奉梁观、丁观鹤等绘图,励宗万等缮书。42册,4函。

清乾隆皇帝十分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命将内府庋藏的鼎、尊、彝等青铜器分门别类,仿效《考古图》、《宣和博古图》体例荟辑成编。此书著录清宫所藏古代铜器1529件,每器绘制一图,图后以楷书系说。绘图精审,毫厘不失,器物的方圆围径、高广轻重记载详明,对古器物的铭文均钩摹注释。考证虽兼取欧阳修等众家之说,但又非诸家所能及。书中驳斥了历代著家之谬误,解释疑难,补充遗漏,使三代古器物如现目前。

乾隆内府刻本《西清古鉴》传世稀少,书内虽收录部分伪器,但因器物均深藏于清内府,为世间所罕见,因而此书对后世的青铜器研究影响很大。

看看西清古鉴上所载的内容(见下图)与墨盒所刻有何区别.

---在西清古鉴上所载器物名称为周餗簠。

--西清古鉴上所录铭文底下三字与墨盒所刻铭文相反. 这也引出了一个“反文”的典故.

墨盒所刻的齐陈曼簠旧拓本与西清古鉴所录的新拓本的区别

新旧两个拓样的下面三字反正不同,而其余诸字完全一致,说明二者原出一范,因下面三字损坏不得不补制字范,排时弄反所致。郭沫若在图下批注说:“二铭除下列三字外实出一范。下列三字,第二器均反书,而般逸二字易位。盖范损,下列另铸一模,压时误反也。”这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理应有所启示。有人把它看作活字印刷之先河,是不无道理的。

7

附录:金文书法的分类

清代的李瑞清先生曾经队金文书风全面细致的分类研究,将金文分为两派。

(A)殷派:龟版、牛骨之甲骨文,《陈曼簠》、《居彝》、《拍盘》等金文也属殷派,殷派支流。此派书风质朴,瘦劲有力,方笔特色。

(B)周派:

《毛公鼎》、“三颂”、《石鼓文》、《曶鼎》属一派,即周庙堂体,最能代表周书特色。周朝尚文又尚礼,书风严谨,整齐有致,规矩有礼,周篆之正宗,笔法圆润优美。但各器铭文又不完全相同。《毛公鼎》之端肃变化,《曶鼎》之结密而不拘,参差而能荘,实胜《石鼓》。“三颂”三器各有特色。

《齐侯罍》等六器为一派。此派笔长而曲,篆书之变化此为极轨,能作此,则随笔颠倒,皆成佳趣。

《楚公钟》、《盂鼎》等十七器为一派。此派很多,实难殚述。《楚公钟》在前,而书法奇古,亦胜《盂鼎》,故以《楚公钟》定名。《盂鼎》为方笔之祖,后来方笔皆祖此。

《散氏盘》派。自来篆书皆取纵势,惟此器横衍用笔,醇厚古茂,英鸷雄浑,当为篆书第一。

《克鼎》派,包括《虢季子白盘》等四器。此派以宽博雄浑为主,解此则古篆与今篆通矣。然后可以品量古今书法,学古庶不为古人所囿矣。

《鬲,比鼎》等七器为一派。此派尚纵势,其上下相衔之妙,《鹤铭》、《黄庭》深得之。后来摩崖,汉、魏、六朝均得其秘。

《郘钟》派十四器,实出殷派,而结字长又近楚,其布白以疏密取姿。

《大鼎》等八器一派。此派之妙在整齐宽博中有左右相让之妙,上下相衔之秘,于《鬲;比鼎》一派求之,而参以《大鼎》左右相让之法,以后作书虽长篇巨石,无所踬矣。

《鲁公伐䣄鼎》派。鼎文峬峭冷隽,无一笔不险绝,无一笔不平正,所以大难。后来《爨龙颜》用笔取势实出此,此非深知书道者不知也。

其余未举者,皆可以各器视其文分配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