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抑郁、双相休学后,沉迷网络,不肯学习,家长有什么办法改变现状?
“阅读原文”跳转阅读
在我们的诊疗咨询网络后台,患者父母们咨询得最多的问题之一是:
“孩子休学之后,黑白颠倒,不停看手机、玩电脑,沉迷网络,又不学习,再这样下去,孩子不是废了吗?这该怎么办啊!”
家长的焦虑完全可以理解,也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孩子真的这样下去的话,说废了这有点太夸张,但至少对复学和康复非常不利。
所以父母意识到孩子现在的状态不佳,希望帮助孩子恢复比较正常、积极的生活和学习,这个初衷是好的。但切忌操之过急,千万别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干预,反而令孩子的问题更加严重!
以下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角度,尤其是结合大量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临床实践,提供一些打破这个困境的具体步骤和建议。
与之前的思路一样,父母在采取具体的措施之前,必须先具备以下客观、理性的知识和认知:
第一,孩子目前的行为是缓解压力、避开现实痛苦的唯一方法,在这个阶段,这是利大于弊的。
抑郁症、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都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他们不但出现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的症状,还有严重的学习障碍,根本没法学习;与父母的关系也非常恶劣,几乎没有人可以理解他们。
这个现实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残酷的。他们一想到以往的经历就痛苦、愤怒;想到现在的困境就痛苦、无助。再想到未来怎么办?更是迷茫和绝望。
如果他们终日陷于这种负性情绪和负性思维内容中的话,精神很快就会彻底崩溃,行为会走极端。
而玩游戏、刷手机、看短视频或网络小说可以暂时地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缓解焦虑和压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孩子们为数不多的、甚至是唯一的解压方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连这个方式都失去了,他们面对痛苦的来袭时无处可逃,所导致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孩子很容易出现情绪、行为严重失控,甚至自杀。
所以,在病情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的阶段来说,孩子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压,这是利大于弊的。
希望有了以上这样的认知后,父母要学会理解、包容孩子目前的状态。这是孩子在精神心理不正常状态下的正常行为,一定要理性对待。
第二,很多孩子虽然看上去沉迷网络,但根据临床经验,绝大部分孩子都不是成瘾状态。
很多孩子告诉我们,他们休学在家时非常郁闷、无聊,也不想出门,只好打打游戏、上上网消磨时间。“打游戏其实也无聊,但不打更无聊”。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说他们是“网络成瘾”“游戏成瘾”“游戏障碍”等等。孩子内心是不接受的,非常排斥,这很容易导致更大的亲子隔阂和矛盾冲突。
而且如果父母这样想,也容易徒增焦虑,甚至可能物色一些戒网瘾学校准备把孩子送过去。这千万千万不要做!社会上仍有很多不规范、不科学的“戒网瘾机构”,反而对孩子们造成二次伤害!
第三,孩子目前状态和行为的背后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即使小部分人真的有“网络成瘾”症状,这也是表象。
这就涉及到我们一直强调的抑郁症、双相障碍背后的心理社会根源。尤其是抑郁症,其主要根源是患者成长经历中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而典型双相障碍的主要根源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及部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从认知神经心理学的角度,叠加性心理创伤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都属于病理性记忆。
那叠加性心理创伤从哪里来?原生家庭、父母的不当教育方式通常占了较大部分,还有来自学校、社会、互联网的等等。
所以,如果父母能尽量修复孩子遭受过的心理创伤,哪怕是在现阶段只能部分修复原生家庭、父母不当教育带来的创伤,也会令孩子沉迷网络的行为有明显减轻。
第四,对于孩子的黑白颠倒、作息紊乱,家长不要过于焦虑,现阶段只要孩子有比较充足的睡眠时间即可。
为什么很多休学在家的孩子打游戏、上网到深夜?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晨重暮轻”的特点,他们晚上的精力和情绪状态相对较好;
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青少年患者在现实中不愿社交,但其实仍希望在网络上与人交流。打游戏、网络聊天、逛论坛等等,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方式。
而大部分网友也是在天黑才上线的,互联网使用的高峰一般在晚上。换言之,只有在夜晚、甚至是深夜,孩子才能在虚拟世界里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网友,一起打游戏、消磨时间,释放压力。
那打游戏到深夜,第二天自然就会起晚。有的孩子凌晨2、3点才睡,直到下午1、2点才起床。只要他们的睡眠时间充足,睡眠质量较好,起来之后精神状态还可以,家长就不用太担心会影响身体健康的问题。
有的家长太焦虑了,又非常严格。孩子都生病休学了,他们还要求孩子像上学那样起床作息。孩子不起来他们就指责、掀被子、连拖带拉,非达到目的不可,这实在是愚昧、无知!千万别干这种事!
总的来说,孩子目前处于特殊时期,这种状态是暂时的、他们需要的。父母要懂得理解和包容。
第五,父母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具备“时间思维”,对当下的阶段不要灾难化思维,及时打住自己的负性情绪导致负性思维内容及消极行为的恶性循环!
“孩子这样不是废了吗?”这就是典型的灾难化思维。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跑累了就要放慢速度,积极调整,后面才能跑得更快更好。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
孩子现在也是这样。他们出现了精神心理障碍,说明他们需要慢下来,找原因,积极调整,然后把这段经历坏事变好事,以后才能发展得更好。这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怎么就废了呢?
当然,这里不是鼓励大家盲目信从“心灵鸡汤”。家长除了调整心态和意识,还要积极行动,尽快去寻找、解决孩子心理上的根源问题,这个状态才会得以扭转。
所以,希望家长下一次再因为孩子而心急上火、出现灾难化思维时,要及时地跟自己说STOP!尽量不要再次对孩子造成伤害。调整好情绪和认知后,继续理性地按照科学的方法去应对。
其实分析了几点之后,一些父母绝对不能做的事情就清晰了。比如:
- 千万不要给孩子贴“游戏障碍”“网络成瘾”“手机上瘾”这些标签,更不要盲目送孩子去所谓的“戒网瘾学校”;
- 千万不要作出切断网络、收手机、打骂孩子这种粗暴的行为。如果与孩子发生肢体冲突,或者导致孩子暴怒、砸东西的话,不排除很多精神科医生会将孩子诊断为双相障碍。
- 现阶段千万不要要求孩子早睡早起,更不要强迫孩子按时起床、吃饭、学习和运动等等。
还有一点。有时父母可能会提起学习、学校、同学、老师等相关的话题,甚至可能只是在谈论别人的事。但孩子在这个阶段内心是非常焦虑、敏感的,无论父母的本意是什么,他们都有可能从负面解读,认为父母又在给自己施加压力,希望自己赶紧学习。
所以,现阶段不要跟孩子谈学习,不要谈学校、同学或老师。总之跟学习、学校相关的最好先不提。
具备了以上意识,也知道要避开哪些行为之后,那父母还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些什么,逐步打破局面?
第一,还是一直以来反复强调的,父母要积极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能力和智慧,不断做出改变和提升。
关于精神心理学知识,大家可以了解“晴日心身知识课堂”(文末有二维码)。至于自我反省具体些什么,最近我们也写过文章:总说孩子得了抑郁症、双相后,父母要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可具体该怎么反省?
这一点至关重要。
第二,先由父母中与孩子关系比较好的一方,继续积极地改善亲子关系。
比如,可以由这一方家长主要负责与孩子的沟通。至于如何沟通,在这个【家长自助指南】专栏里也写过不少文章了,大家可自行查找。
又比如,可以由这一方家长主要负责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孩子的作息日夜颠倒,父母吃饭的时候他在睡觉,他起床之后,父母可能已经出门了。而且很多孩子拒绝与父母说话。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作息,先把饭菜准备好,并通过微信、短信、纸条或者留言板的方式告诉孩子。
在发微信或者留言的时候,表达方式也要注意。如果当时的亲子关系比较恶劣,那父母简单地把事实说完就行了。但注意不要使用命令句式,最好给孩子留有一些选择余地。
比如:“早餐放在微波炉里了,你起床后看要不要吃一点”,“锅里有热着的午饭,你看看合不合口味”,“夜里想吃东西的话,厨房有面包”等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于孩子想不想吃,什么时候吃,要尊重孩子的决定,尽量不要催促,更不要强迫。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给孩子留一些零用钱,供他们点自己喜欢吃的外卖。
在这种简单的日常照料的过程中,孩子会慢慢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宽容,亲子关系会有所好转。
有的家长很想表达温暖和爱意,尤其是那些意识到自己过去对孩子过于严厉、严肃的父母,在给孩子留言、发信息时会刻意说一些亲热的话,“妈妈爱你”“我的宝贝”……
在亲子关系破冰之前,父母这种突如其来的180度大改变,很容易让孩子反感。本来父母和孩子的心理距离是很疏远的,孩子已经习惯了。家长突然变得亲昵,孩子会非常不习惯,而且容易负面理解,觉得父母很假、很虚伪。
情感的表达不是不能有,但要等到亲子关系有明显缓和了,父母再慢慢地表达,适当增加一些温馨的、容易引发孩子正性情绪的话语。这时孩子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