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与职场有关的心理学效应,你中了几个
1、死海效应
死海里的水蒸发后,盐度会变得很高,正常生物不容易存活,甚至几乎没有生命存在。只有当春季来临时,大量淡水补充进来,海水咸度降低后,才会短暂出现生命迹象。而企业中优秀人才流动就类似于死海中水分的蒸发。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力强的员工容易离职,因为对公司内的不良制度等容忍度不高,也容易找到满足自己期望的工作和团队;而能力差的员工因为没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倾向于留着不走在当下的环境下继续生存,年头久了就变中高层了,这种现象叫做“死海效应”。
(经常跳槽的人,不是喜欢跳槽,而是在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环境,他们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凡事不能迁就。)
2、232离职定律
一般情况下,员工选择离职会集中在三个时间段,即入职的第2周、3个月试用期内、工作满2年的老员工,这种现象被称为“232离职定律”。
(入职第二周想离职就赶紧撤吧,等到第3个月的时候,还是想走,耽误的都是自己的时间。)
3、熬年头效应
用通过熬年头的办法来获得利益的现象,在人事管理心理学中,被称为“熬年头效应”。
熬年头效应产生的原因:
1)在我国,论资排辈思想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
2)一些人按部就班、不思进取、领导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办事风格导致;
3)在部分单位里,只要熬过一些年头,就能享受到利益;
(如果熬年头让你能享受到一些利益,但是需要15年,不巧是很枯燥的、你不喜欢的、但很稳定的工作,你愿意吗?)
4、玻璃天花板效应
设置一种无形的、人为的困难,以阻碍某些有资格的人在组织中上升到一定的职位,这种现象被形象的比喻为“玻璃天花板效应”。
(老板说,公司高管每天必须保证24小时待机,每天晚上10点开会总结。作为一个新手妈妈,你默默的放弃了公司高管职位的申请,是你自己放弃的,老板没有逼你。)
5、蘑菇效应
“蘑菇效应”很形象地诠释了多数人的工作经历:
一个刚参加工作的人总是先做一些不起眼的事情,而且得不到重视。当他默默无闻地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工作出色就逐渐被人关注并得到重用;如果工作不出色就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人遗忘。从传统的观念上讲,这种“蘑菇经历”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蜕壳羽化前的一种磨炼,对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所以,刚毕业的职场新人,就只管默默埋头工作就是了,论资排辈你都还嫩点儿。)
6、俄罗斯套娃现象
人们喜欢选择与自己类似,但比自己“小”的人为自己的下属,这种现象被称为“俄罗斯套娃现象”。在企业中,大多数领导宁愿选择招聘比自己差一些的人,因为他们害怕下属能力比自己强,会威胁到自己的位置。
(所以,如果你的能力已经超过你的领导,那么,你就得小心你们领导给你穿小鞋~)
7、斯汀泽现象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在一起开会进行商量和协调。美国心理学家斯汀泽通过对这种常见的小团体活动进行研究发现,参会人员往往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斯汀泽对此进行研究并总结出三个心理规律,被称为“斯汀泽现象”。
斯汀泽现象的三个心理规律:
1)与你对立的人,一般会选择坐在你的对立面;而选择坐在你旁边的人,一般是对你表示亲近的人;
2)当一段发言结束后,紧跟着往往都是持反对意见、不赞成的人,因为持相同观点的人会因为意见重复不愿意再重申一遍;
3)主持人影响力小时,参会者会选择与对面的人交流或闲聊;主持人影响力大时,参会者会尊重主持人的安排较少擅自进行讨论。
(所以,如果你刚发言完,就有一个人站起来提反对意见,人家可能并不是针对你,而是因为与你意见一致的观点觉得没必要再说了。)
8、社会惰化效应
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件事情时,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积极性和效率也都有所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惰化效应”。
当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群体人数越多,个人出力越少,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主要原因是,如果个体认为自己的贡献无法被衡量,分工不明确,责任分散,就会使个体产生“搭便车”的心理,进而依附团队的努力;由于缺乏沟通或者认知偏差,以为别人会偷懒或者看到别人偷懒,进而减少自己的工作量。
(反正谁搭便车谁知道,周围的人又不瞎,老板也不瞎~)
其实,我只是很简单的做了一个小结而已,更多内容见微信公号「定律原理效应大全」,每天了解多一点,每天进步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