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夏卷◇匠作典藏•散文篇】​父亲是一张弓||□ 范培渊(甘肃)

《当代文学家·星夏卷》(当代文学出版社)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星夏卷·2021·总第四期

(网纸同步)

散文显示屏

星夏卷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

书法顾问:侍少华、李敬伟
摄影顾问:王红军         法律顾问:吕庆根
本刊总编:清涟一荷      本刊主编:汪兴钊
执行编辑:零下(综合)     陈革非(诗歌)
魏社岗(小说)  周毓麟(小说)
雪霏(综合)     晋耀文(散文)
《“百年华诞·圆梦中国”征文活动通告》

□ 父辈精神 □

父亲是一张弓

(散文)

文/范培渊(甘肃)

一别父亲整整二十年了,但我时时想起他,一想起,总是潸然泪下。
父亲惨淡的一生,一半是我的猜想,一半则是我的感同身受。
父亲是爷爷最小的儿子,但似乎未曾享受过更多的宠爱,因为爷爷是靠贩卖几颗鸡蛋苟活一家而饿坏了自己的。爷爷去世后,大伯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仅仅十五岁,就开始赤手空拳闯荡金城(兰州市)。据说靠卖水起家的大伯,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一度让村里好多人都眼红不已。不幸的是,大伯阴差阳错地竟然成了资本主义的尾巴,并因此蒙受牢狱之灾长达二十多年,平反回来时,我都上小学了。
父亲小大伯十多岁,大伯被抓后,父亲更是遭受了许多苦难。据说有两次都差点丢了性命。一次是挖野菜充饥,因为误吃了有毒的草根,一度昏迷,是奶奶猛灌酸菜浆水才摆脱了生死危机。另一次是赤脚跑到山那边的清真寺里去喝免费的糁子汤,只为了抢着喝饱自己,烫得满嘴是泡,好多天都食不能下咽。
记事起,父亲都是每日劳作。
记得最初是在生产队里,后来又是互助小组里,一年四季,整个村里几乎都在忙碌,甭说大人们,就是大我几岁的哥哥姐姐们都很少有喘息的功夫。越是如此,肚子越是吃不饱。黑面窝窝,包谷面饼饼注解着我的童年。再后来,是包产到户,农村人才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我家分到了十二亩土地,虽然土地贫瘠,但由于父母的精细耕作,第一年家里人就吃饱了肚子。那些年是荒土地里啃金的时代。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大多数人都是在自己的地里忙活,施肥、耕种、收割,每一样活计每一个人都是做得那样深情满怀,那样一丝不苟。那时的土地松软,神奇,一年到头都使人留恋忘返,即便是冬天积肥的时候父亲都干劲十足,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除了侍弄好那十二亩土地之外,父亲仅凭着一把铁锹,又开垦了三亩多的荒地。大概是扑在自家土地上的第三年,家里开始首次有了余粮,那时候,村里村外都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我已有多年不去地里了,一是山大沟深,道路崎岖;二是土地贫瘠,劳作辛苦;三是气候干旱(我的家乡“干流川”在康乐县一度闻名),收获受限。然而,这些土地至少养活了我三十年。前些天,我带着从未下过地的儿子走上山巅,我似乎又看到了低头弯腰,抚摸着每一颗土粒的父亲。一开始的土地翻耕都是用铁锹的,先是一脚一脚地踏下去,接着低首躬腰,然后配合双手用力撑起,每铣土都需尽可能地散开并逐一拍实,每一个动作都要精益求精,一亩地需要重复几万个这样的动作。十多亩,好多年,这是一组多么庞大的数字,我至今都无法计算。当然,这还不是最费力的工作,散肥,收庄稼的时候劳动强度是最大的。家里的地基本都在山上,且基本都不通车(人力车都不通),给地里上的肥料都是厕所和牛羊圈里生产出来的,把这些东西运送到地里去,往往都需要花费上大半个冬天的时光,并且很多时候都是靠着肩膀,一背斗一背斗地背回去。而收庄稼的时候,麦子也好,土豆也罢,又要靠着肩膀一肩一肩地扛回来。做这些活计的时候,父亲好像从来没有直过腰,尤其是在攀爬坡路的时候,父亲总是腰弯如弓,头都垂到了地上。父亲去世的时候,女儿刚刚三岁,对父亲的唯一印象是“爷爷在吃土”。
单单是土地不可能把父亲累成这样。
大伯平反回来的时候,村里还是农耕为主的生活方式,是大伯带着父亲又开启了一段艰难的生活历程。农闲的时候,大伯带着父亲去贩牛,往往徒步上百公里,这一走就是十多年。首先走殁的是大伯,接着走累的是哥哥们,而最后还走着的是父亲。那时候最忙的是母亲,除了农活、家务,母亲做的最多的事便是纳鞋,而父亲的鞋是破得最快的,出门一趟,千层底的布鞋有时就呈现出千疮百孔的模样。我没有长途陪同过父亲,但我熟知父亲常去的那些地方:陇西、甘谷、武山、会宁,都是距家上百公里的地方。甘谷山大,会宁沟深,武山峡长,父亲常年在这里爬涉,可以说是走厌了山冈,也走倦了风霜。有一次,一头大牛被父亲从远方赶回来时,已累得只剩下最后一口气,我无法想象父亲拽着牛尾的岁月是多么地让人揪心和难过。父亲长途赶回来的牛通常都是在距家附近的集市上出售,我也因此时常去赶集。初三毕业的那一年,是我跟随父亲时间最长、走路最多的一次。那次,经常贩牛的父亲不知何故赶了几匹骡马回来,为了找到更适合的市场,我们从半夜出发,一路翻山越岭,走了比平常多几倍的路程,一直到晚上才到达目的地。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骡马一直卖不上好价钱,且又不像牛那样好侍候,好几天我们一直不停地在县乡之间转返,直至一星期后我们才甩缰而归。那次还是一次亏本的买卖,而一度学习上动摇的我也正是在那时才坚定了上学的态度。
那时正逢夏季,回家路上烟雨迷蒙,我忽然一时弄不清东西南北,但那一片氤氲之气却使我诗意连绵。父亲有时抢在我的前面,在高高的山梁上,低头弯腰,俨然是一张绷弦而发的绝世神弓。
父亲就这样一世弯腰,如一张弓,韧性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现在想想,父亲也有挺腰而立的时候,一次是我考上大学的时候,父亲挺了挺腰;一次是弟弟受到别人欺负的时候,父亲似乎把腰挺得更直。
本期责任编辑:零下

当代文学家

2020.07.02 started publication

大型文学季刊
安徽·合肥
作者风采
甘肃作家:范培渊

作者简介:

范培渊,甘肃省康乐县人,回族,喜阅读,偶写作,时时率性而为。

投稿快引

微信、邮箱投稿皆可。邮箱投稿需同时加总编微信告知

——总编微信:cmj86188;

    收稿邮箱:1030221204@qq.com

——投稿细节,六素齐全。

    ◇第一行:题目

    ◇第二行:文/作者(省份)

    ◇第三行开始:正文

    ◇文末:个人简介+邮寄地址(含手机号)

             +风采照。

——邮箱投稿:粘贴,并同时以附件形式上传文档后发送。

本刊顾问团队介绍

文学顾问:

孔灏

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市作协副主席。

文学顾问:

相裕亭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副秘书长。

文学顾问:

徐继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

文学顾问:

李锋古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本刊法律、书法、摄影顾问及主播团队

《当代文学家》杂志社作家理事会理事、特约作家讯息发布!点此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