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龙寺里听音看寺,碑林馆中望塔访碑

回龙寺里听音看寺,碑林馆中望塔访碑——沈阳大学“辽沈文学研究”实践教学第四讲(终章)

学生们都说我有天缘,近几年我们访古,都是出行前先阴云密布,出行时却晴空万里,回来后又飘点小雨,今天,2019年6月17日下午,也不例外,看来文保志愿者的热情的确是感天动地啦!

        今天是辽沈文学研究实践教学的最后一讲,学院特地租了客车予以支持。我们的目的地是盛京碑林,游回龙寺,看舍利塔,访古迹碑!我的同事、诗人孙担担老师继续陪伴着我们,并为我们奉上精彩的照片!

        从学校南门出发,用时30分钟,到达碑林高大肃穆的正门。沿甬路前行,两旁都是仿制的碑,尽管这里不是重头戏,但根据《沈阳碑志》所载,沈阳现存古碑196通,而碑林陈列馆里真迹只有118通,我们此行的重要目的是要寻访相关沈阳地域文化文献,人手一本厚厚的《沈阳碑志》显然不现实,因此这两边的仿制碑也是有力的补充!进入碑林的第一块仿制碑就是明代成化二十三年“重修长安寺碑”,它之前曾被放置在北塔一个角落多年无人理睬,现在则被市考古研究所入库保存,我们之前多次寻访不遇,今日在此读读碑文,看看曹辅和曹铭的名字,聊解相思之苦吧。紧挨着它的就是清代道光二十一年的“重修长安寺碑”,其真迹就在长安寺大雄宝殿两旁墙壁上,我们曾与之亲密接触过。这块碑对了解近代沈阳城市商业经济发展情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前行至回龙寺,这里正在举行法事,经音袅袅。我们不是信徒,但这念经的声音的确令人平添几分静气。默声静立一会,绕寺一周,塔悠然,廊悠远!殿宇不高,古朴浑然。有学生提出,这寺庙的风格为什么看着有些日式特点?的确啊!我默想片刻,回答,这寺庙是仿辽代的,而辽是仿唐代的,日本的古寺也是仿唐代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寺庙的风格是唐代的才准确!大家深以为然,我心里却没有底,没想到学生会提这个问题,我只能猜测回答,做一家之谈吧,如果有机会去看看唐代风格的寺庙真品,也许会踏实些!毕竟,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

        出寺门,眼前河水波光粼粼。刚才在河边走,无甚感觉,现在却深有感触!当初此地水湾枯竭,人们深以为憾。崇德六年皇太极重修无垢净光舍利塔,并修寺庙。人们寄托期待,以水为龙,故名之曰“回龙寺”。这里也体现出农业文明背景下,人们的亲水心理!而今,南北运河环绕沈城,人民依水为乐,这龙真的回来了。这龙,是中华民族崛起之龙,是沈城人民的幸福之龙啊!

        绕塔而走,过听水阁,到碑林陈列馆!这里大门紧闭!按照惯例,沈城各大博物馆周一休息,所以来此之前是做好进不去的准备的了!但我还是心存侥幸,上前扣打门环。看门人是位近六旬老者,风度洒然!听我自报家门,再看身后60名大学生,深为青年文保志愿者的热情感动,大开门户,让我等入内!馆内是二进院落,回廊中满布古碑真品!我们师生怀着数百年的沉甸甸敬意步行其间,仔细辨识着斑驳的文字。有时附耳其上,似乎想听听它们要告诉我们的时代密码,有时不由自主地伸手摸摸光滑的碑身,似乎要感受下时光的体温!碑,在汉代之前本是做测量日影、宰杀祭品和拴绳下棺之用的。汉代以后,墓葬中才逐渐演变出记载死者生平身份的墓表和墓志,碑文才有了记载标记的文献之功能。在这眼前的碑林里,就保存着丰富的沈阳地域文化文献资料。仅就宗教信仰而言,这碑林里就收集有城隍庙、关帝庙、龙王庙、火神庙、财神庙、观音庙、大佛寺、慈恩寺、地藏寺、长安寺、太清宫、斗姥宫与辽滨塔和无垢净光舍利塔不同时期的碑文,是研究沈阳佛道信仰的重要文献!此外,寄存民间骨灰的珠林寺,又称寄骨寺,当初郭松龄的骨灰就曾寄存于此,九·一八之后张作霖的骨灰也曾寄存于此,对其深入研讨,不仅对普通百姓的丧葬问题有所参考,对于历史著名人物的研究也有所裨益!《盛京内治门外老君堂碑记》中的人名对于辽沈地区的民间文艺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重修盛京萃升书院碑记》是沈阳教育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白旗堡建立牧养碑记》是研究晚清时期畜牧业管理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左忠壮公善宅以彰义举碑记》不仅使爱国将领左宝贵的形象更加丰满,而且也丰富了沈阳的慈善事业史料;《李仁芝理事长纪念碑》则对民国和伪满时期沈阳的商业经济研究有一定价值!

        穿行于这数百年沈阳地域文化的载体之间,心灵也随之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此时,那座1975岁的古塔(1044-2019
),虽经多次重修,但所承载的生机勃勃的地域精神犹在越发显得巍峨!此时,这厚重的院落,这焕发生机的塔,这群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们,还有这个不服老的我,似乎极为和谐地融为一体了!

赵旭,1975年生,沈阳人,沈阳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沈阳大学文保志愿者团队指导教师,“辽沈文学研究”课程主讲人。

图片提供:孙担担,赵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