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训:成为强者,必经的三个阶段
中国有句话:人生以境界定输赢。这里的“境界”是指做事情前,要提升自身修养与能力,才能有所作为。
说到境界,早在数千年前,《管子·乘马》中就有言: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世上凡能成事者,都少不了深谋远虑的眼光、务实肯干的精神以及谦虚谨慎的品质。
远虑、务实、戒骄,是成为强者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欧阳修在总结后唐由盛转衰的教训中,给出过这样的警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对于我们同样适用。
贪图安逸是对自身的一种消耗,就像“温水煮青蛙”。要想成事,第一要诀就是远虑,不贪图眼前安逸的光景,逃离舒适圈,未来方可期。
唐山取消路桥收费时,被裁女员工的一番话曾刷爆网络:“我今年36岁了,现在啥也不会,也学不会什么东西了。”
她以为收费站的工作会永远稳定,便安心在舒适区惬意了十几年,可当危机来临,却再也跳不出去。
但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没有真正的稳定。所谓的稳定,不是在某个单位有饭吃,而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饭吃。
看似安逸的生活,最消磨斗志;一成不变的安稳,最耗费时光。
要知道安稳的避风港,往往是让惰性滋生的温床,沉溺于眼前的安稳,只会让惰性疯狂滋长。放远眼光,不贪享眼前的安逸,不忘记狂妄的梦想,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更长。
《荀子·修身》中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成事的关键不仅在于远虑,还需要有执行力和行动力,否则必将陷入“过缓则无及”的困局。
“成于务”,注重实干,便是第二点诀窍。
去年疫情期间,武汉61岁的万雪琴登上热搜。
3月16日以来,她通过小程序上了160多门网课。从服装搭配到葫芦丝教学,再到毛笔书画与中医学基础……她每天学习4-6小时,平均一天学完3-5门课。
万雪琴说,她早就想培养一点技能,苦于平时没时间,疫情期间在家刚好提升学习。
许多人也希望和万雪琴一样,想跳出舒适圈解锁新技能,可他们终究是停留在空想阶段,脑海想法万千,双脚却没挪动一步。
鲁迅说:“时间,天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聪明和气力,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很早就提醒我们:空谈阔论无济于事,只有踏实肯干才是成事的奥秘。凡事能成,皆不是等来的、喊来的,而是一点一滴做出来的。
戒骄 抛却傲慢感,谨慎亦谦虚
王阳明说:“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要想真正成事,还需时刻警惕“傲”这一顽疾,牢记“失于傲”的道理。
谨慎谦虚、戒骄戒傲,便是第三点要诀。
清雍正年间,学者江水被推荐到朝廷做官。一次皇上召见,他紧张得直打哆嗦,完全不能对答。于是他推荐学生戴震代为作答,戴震口若悬河,分析问题切中要害,说得十分清楚明白。
皇上大为兴奋,问戴震说:“你和老师比,谁的才能高?”戴震回答:“我的水平低。”皇上又问:“那水平高的反而不能作答,为什么?”戴震说:“老师年老,耳朵有些背,可他的学问,超过我一万倍。”
戴震谨慎谦虚,不仅保全了老师的名声,还因谦让精神获得皇上赞赏,被赐为“翰林”。
“我以为别人尊重我,是因为我很优秀。慢慢的我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为别人很优秀。”纵观古今,越是成熟有本事的人,越是谨慎谦虚;越是无知无能的人,越是自以为很了不起。
地低成海,人地成王,虚怀若谷,不断学习,能成事,更能成人。
孔子在《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做事成事,我们既要高瞻远瞩,不沉溺于眼前的安逸;还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前行;更要戒骄戒躁,永葆忧患意识,虚心学习。
凭着对“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的笃定,我们才能将理想变为现实,取得自己想要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