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橘泉教授论经方小柴胡汤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柴胡13g,半夏9g,生姜6g,黄芩、大枣、人参各5g,甘草3g。 【调剂及用法】上七味,以水300mL,煎至150mL,去渣,一日三回分服。 【方意解说】柴胡、黄芩为著名解热药,配合生姜、半夏以止呕,人参以健胃,甘草、大枣不但矫味,并用以缓和姜、夏的刺激与胸胁腹中的挛急,为急性热性病见胸胁苦闷、寒热弛张、胃部不适、心烦欲呕之主要方剂。

【适应标的】

《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胸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又云: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又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又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也),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硬痛者(此为结),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又云:阳明病,胁下硬痛,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又云: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又云:伤寒已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少以汗解之,脉沉实者,少以下解之。

《金匮要略》云:妇人在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三物黄芩汤主之。

橘泉按:

总之,本方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主症,苦满之“苦”字,不可轻易放过,脉浮细、浮大、沉紧均无一定的关系。本方主要为病邪集结于胸胁之主方,乃和解之剂。

【运用范围】

初期肺病、肺门淋巴腺结核、肺尖炎,身体衰弱而又感冒有微热者。急性淋巴腺炎、中耳炎蓄脓症、小儿腺病体质而易招感冒身热者,肋膜炎不问干性或湿性,用本方或小陷胸汤的机会甚多。衰弱体质易发下痢神经质者、扁桃腺炎反复发作者等,均可为本方适应范围。热性神经性高血压亦可用。

【诸家治验】

一妇人发黄,心中烦乱,口燥,胸胁苦满,不能食,数日后,两目不得见物,乃与小柴胡汤及芎黄散(川芎、大黄),目遂复明。一月余,诸症痊愈。(《古方便览》)

橘泉按:此殆炎性黄疸之上部充血证。 一男子吐血,数日不止,日益剧。余诊其腹,胸肋烦胀而痛,乃与此方,二三剂而奏效。(同上)

一女年十八,咳嗽吐痰,气上冲,头目昏眩,四肢倦怠,心志不定,寒热往来,饮食无味,日就羸瘦,众医皆以为痨。余诊之,胸肋妨胀,乃分服本方加桂枝及滚痰丸,三月许而收全效。(同上)

橘泉按:此常系肋膜炎等类。

板阳一室女,病疟,热多寒少,一医投药而呕,一医投药反泄,邀余诊。时疟痢并作且呕,脉之但弦,胸满两胁胀,投以本方,未五剂,诸症全瘳。(《医方口诀》)

橘泉按:此殆胃肠病或疟疾合并胃肠炎等类。 一寡妇,不时寒热,脉上鱼际,此血盛之证也,用本方加地黄而愈。

橘泉按:脉上鱼际,脉弦,多系高血压症状。所谓上部充血等,即古称“血盛”者。均属神经性高血压之一种。据此,则本方适用于高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