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锁骨下动脉闭塞症案
张 铃1,耿升俊1,黄莉娟1,王良蒋2,姜云武1
(1云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康复学院;
2云南省中医医院综合内科)
患者,女,64岁,于2018年9月29日就诊。
主诉
左手掌、左前臂皮肤发凉1月余。
现病史
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手掌、左前臂皮肤发凉,左上肢乏力,于某三甲医院行颈部血管超声示:左侧锁骨下动脉闭塞,左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Ⅲ期。建议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考虑到手术风险,且术后需终身服用抗凝药物,患者拒绝手术治疗,遂至云南省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
刻下症
左手掌、左前臂皮肤发凉,左手掌冷汗出,左上肢乏力,伴头晕、畏寒、大便稀,舌淡胖、苔薄白、边有齿痕,寸口脉左脉未触及、右脉沉细。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查体
左手掌、左前臂皮温明显低于右侧,未触及左上肢肱动脉、桡动脉搏动,左肘测不到血压。
西医诊断
左侧锁骨下动脉闭塞症。
中医诊断
痹证—脉痹(脾肾阳虚,脉络瘀阻)。
治则
健脾补肾,化瘀通络。
治疗方案
采用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案。
(1)针灸
①毫针刺法。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天枢、气海、手三里,患侧中府、云门、侠白、尺泽、太渊、合谷。操作:医者双手及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选取0.25mm×25mm、0.25mm×40mm毫针。嘱患者先取俯卧位,肺俞、脾俞向下斜刺15~20mm,肾俞直刺15~20mm,得气后均行捻转补法后不留针。再嘱患者取仰卧位,中府、云门向外平刺8~12mm,太渊直刺8~12mm,太溪直刺12~15mm,余穴均直刺20~25mm,得气后均行捻转补法。侠白、尺泽、合谷三穴的针柄上插入直径2cm、长2cm的艾段各1壮行温针灸。②耳穴疗法。取穴:肺、脾、肾、锁骨。操作:患者取仰卧位,耳穴常规消毒,采用0.25mm×25mm毫针平刺2~3mm,得气即可,双耳交替。体针、耳针共留针30min,隔日1次,每周3次。
(2)中药
黄芪30g、党参30g、茯苓30g、白术15g、制附片20g(先煎)、桂枝10g、菟丝子20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5g、地龙10g、红花10g、桃仁10g、鸡血藤20g、穿山甲5g、细辛5g、炙甘草10g。每日1剂,分3次服用,每周连服5d,休息2d。
疗效
治疗1个月后,患者左手掌、左前臂皮肤发凉症状改善,仍感左手掌冷汗出、左上肢乏力,余症减轻;宗原法继续治疗1个月,患者左上肢桡动脉、肱动脉可触及搏动,左肘能测到血压,余症明显改善,原方中制附片改为30g,余治法不变;又治疗1个月后患者左上肢桡动脉、肱动脉可触及搏动,左肘可正常测量血压,左上肢皮肤温度正常,余症俱除。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之后间断至门诊巩固治疗,未服中药,每周针灸1次,3个月后停针,诸症俱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
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中医“脉痹”范畴,是指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致管腔狭窄,继发血栓形成而引起的一种慢性血管闭塞性疾病,临床常见患肢麻木、发凉、乏力、疼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溃疡或坏疽。目前临床以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为主,因手术有一定风险,且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管腔再狭窄、闭塞,故对本病的治疗仍需进一步探索。
本案针灸主要以健脾补肾益气为治则。选用胃之下合穴足三里协同手三里,肝、脾、肾三经交会穴三阴交, 脾之背俞穴脾俞,健脾益气,气行则血行;肾俞、太溪俞原相配,加之气海有补益元气之功,三穴相配补肾益气;肺朝百脉,选用肺的背俞穴肺俞、募穴中府,肺经原穴及脉会太渊、局部之云门、表里脏腑大肠的募穴天枢相配以益肺通脉;合谷为大肠经之原穴,与肺经之侠白、尺泽配伍行温针灸温经散寒通络,以疏通局部经脉气血之痹阻。耳与五脏六腑联系密切,选取耳穴脾、肾、肺以健脾补肾益肺,针刺耳穴锁骨可疏通局部经脉,与体穴相互促进、相须为用。
自拟方中重用黄芪、党参甘温大补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相合益气健脾;制附片大辛大温,配菟丝子、桂枝以补肾阳,通经络;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穿山甲通经活络;佐鸡血藤、细辛养血通络。全方合用共奏健脾补肾、化瘀通络之功。
来源:张铃,耿升俊,黄莉娟,王良蒋,姜云武.左锁骨下动脉闭塞症案[J].中国针灸,2021,41(03):354.
发现“分享”和“赞”了吗,戳我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