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特色:凭舌、脉辩证

中医诊断疾病的一大特色就是把脉望舌,即简单又方便,值得深入研究。我临症很重视舌诊脉诊,我把这方面看得很简单,脉看虚实,舌看寒热。再兼问闻参机变,就大体辨证心中有数了。
   中医辨证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其中关键的弄清后四个字就行,虚实寒热。前四个字太虚不好把握,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可以举一大堆症状和现象,归之为一,推之为干,握者,难也。不如脉舌,舌质红即可断为热或偏热,用寒凉药就无大错;舌质淡白即可断为寒或偏寒,用温热就无大碍;苔腻偏湿,苔干偏燥亦是明见。大旨为此,亦可细究诸如:

一、凭舌辩证

若夫有病,则舌必见苔,病藏于中,苔显于外,确凿可凭,毫厘不爽,医家把握,首赖乎此,是不可以不辨。

1.舌淡当温
      病可否温阳,何时可以用温热药?临证最可凭的是患者舌质。如舌质不红,或淡胖多齿痕者,则可以大胆遣用温阳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在治疗过程中,还应随时查验舌质变化,若舌质由淡转红,齿痕减少,则应将温热药减量或停用,以免过用伤阴而变生他证。
      2.苔黄当消
     一般认为,苔黄为热,当清,此为常法。据我临证所见,舌苔黄或黄厚,主要是胃中积滞所致,应以消法为主,或在主方中加神曲、麦芽,莱菔子或配伍保和丸,效果明显。不可过用苦寒清热,因“脾胃喜温而恶寒”(孙一奎《赤水玄珠》),在杂病处方中常规配伍谷麦芽“快脾开胃”(李时珍《本草纲目》)以鼓舞胃气,助消化也可治苔黄。
     3.苔腻当化
     中焦湿滞即见腻苔。何谓“湿”?这是中医特有的概念,西医没有检查“湿”的方法,更没有治湿的办法。中医采用芳香化湿的方法有特效,常用白蔻仁、砂仁、藿香、佩兰等,如苔腻而厚,可加用苍术、麻黄、草果仁。一般来说,舌苔退了三分之二即可,不可过用,以免化燥伤阴之弊。

湿为浊邪,兼证最多。风湿伤表,苔多滑白不浓;寒湿伤里,苔多腻白而浓。

4.苔少当养

杂病所见到的舌苔少,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先见到舌苔剥落,逐渐发展到苔少,最后出现无苔,或如猪肝状的舌象,至舌体裂口疼痛,或兼有口干少津,食不知味,双目干涩,大便干结等。此种苔少舌象,多属阴亏血虚、津液脱失,概宜养阴、养血、养液,药以甘寒为主,如石斛、麦冬、生地、山药、玉竹、花粉之属,并守方坚持,定回收效。

5.舌苔白厚调理原则:少食寒凉节制饮食坚持锻炼
      病症: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病尚在表,还未里传,且病邪较轻,脏腑之气未伤时,舌苔多见薄白苔。
      若舌苔发白变厚说明身体出现了问题,痰湿较重,要引起注意。
      舌苔发白表明体内有寒,无论是吃了寒冷的食物还是受了寒,舌苔都会发白,现在的人多数都是白苔,就是因为吃冰箱里的水果、蔬菜,常喝冷饮造成的。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舌体胖大,舌苔白厚多见于身体肥胖、脾胃运化失常而导致水肿、痰湿内盛的患者。高血脂、动脉硬化、高血压的患者也常见厚白腻苔。

  • 6.黄白色舌苔黏厚调理原则:饮食清淡健胃消食

病症:如果舌头上看到有一层厚厚的黄白色垢物,舌苔黏黏厚厚,不易刮去,口中有一种又酸又臭的秽气味道,同时胃口不好,大便干燥。
       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平时饮食过量,或进食油腻食物过多,脾胃消化功能差或发生紊乱引起的,老百姓管它叫积食。

  • 7.舌苔发黑调理原则:积极治病谨遵医嘱

病症:极热和极寒都可引起黑色的舌苔,当然,染色舌除外。生活中,如果吃了某些药品或食物,往往也会使舌苔变色,但这些均不属于病苔。一般来讲,染苔的色泽比较鲜艳而浮浅,而病苔不易褪去,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区别,千万不要将正常的舌苔误认为病苔而虚惊一场。
       黑苔,往往与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临床多见于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胃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病人的舌象。黑苔的人应重视所患疾病的治疗,以期早日康复。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黑苔,所以对待黑苔要谨遵医嘱,看病情进行调理。

  • 8.舌苔剥落无舌苔调理原则:补充气血增强免疫

病症:疾病过程中舌苔全部或部分脱落称为剥(落)苔,舌苔全部脱落,以致舌面光洁如镜,称为'光剥舌’,又叫'镜面舌’;若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界限明显,称为'花剥苔’。
       剥苔表示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是全身虚弱的一种表现。
       无苔的患者,饮食宜清淡,不宜暴饮暴食及食用生冷、燥热及难消化的食物。多食具有健脾益胃的蔬菜、水果,如山药、薏米等,可服用健脾丸、生脉散等药物。锻炼身体,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假如津液如常,口不燥渴,虽或发热,尚属表证。若舌苔粗白,渐浓而腻,是寒邪入胃,夹浊饮而欲化火也。此时已不辨滋味矣,宜用半夏、藿香。迨浓腻而转黄色,邪已化火也,用半夏、黄芩。若热甚失治,则变黑色,胃火甚也,用石膏、半夏。或黑而燥裂,则去半夏,而纯用石膏、知母、麦冬、花粉之属以润之。至浓苔渐退,而舌底红色者,火灼水亏也,用生地、沙参、麦冬、石斛以养之,此表邪之传里者也。其有脾胃虚寒者,则舌白无苔而润,甚者连唇口面色俱痿白,此或泄泻,或受湿,脾无火力,速宜党参、焦术、木香、茯苓、炙草、干姜、大枣以振之。虚甚欲脱者,加附子、肉桂。若脾热者,舌中苔黄而薄,宜黄芩。心热者,舌尖必赤,甚者起芒刺,宜黄连、麦冬、竹卷心。肝热者,舌边赤或芒刺,宜柴胡,黑山栀。其舌中苔浓而黄者,胃微热也,用石斛、知母、花粉、麦冬之类。若舌中苔浓而黑燥者,胃大热也,必用石膏、知母;如连牙床唇口俱黑,则胃将蒸烂矣,非石膏三、四两,生大黄一两,加粪金汁、人中黄,鲜生地汁、天冬麦冬汁,银花露大剂投之,不能救也。此唯时疫发斑及伤寒症中多有之。尝治一独子,先后用石膏至十四斤余,而斑始透,病始退,此其中全恃识力。再有舌黑而润泽者,此系肾虚,宜六味地黄汤。若满舌红紫色而无苔者,此名绛舌,亦属肾虚,宜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等。更有病后绛舌,如镜发亮而光,或舌底嗌干而不饮冷,此肾水亏极,宜大剂六味地黄汤投之,以救其津液,方不枯涸。(上江笔花《医镜》。)

二、凭脉辩证

关于脉象主要按切之有力无力,是大是小,是粗是细,是硬是软就可以断虚实,有力而大且粗为,尽量少用或不用温热补药,否则易犯实实之戒;无力而小且细为,可以用补药滋阴养血益气温阳,慎用或不用苦寒活血通泄攻下之药,以免犯虚虚之戒。
     大旨如此,随着临床经验增多,还可以继续细化,诸如:

右寸沉无易患颈椎病;

双寸浮滑有力多见头部火;

双关如豆,肝胃不和,柴胡剂处之;

右关沉弱多见脾虚或胃部手术过;

脉弦细如梗必见肝病;

左关洪滑有力必见肝郁火盛;

男子右尺滑数多见下焦前列腺泌尿系症状;

女子右手尺不足,沉弱者,兼舌淡胖,不论有无瘀血,则必有少腹冷,腰寒凉,白带粘少而清稀,此为子宫虚寒,易用暖宫药如仙灵脾、小茴香、良姜、苍术,及补肾药熟地、菟丝子、牛膝、枸杞子,气虚加黄芪、血虚加当归、瘀血加桃红等等,据脉用方施药。

总之,一句话把住舌脉,即可确定寒热虚实,再参合问闻二诊,大体就可以搞定了,处方用药就不会犯方向性错误,不会出原则性问题。要想把病看得更好,那就是经验技术的问题了。

下面举一例主要运用以舌脉诊断治病案例,以示之说明:
   周某,55岁,男,高级工程师。原先有高血压高血脂病,经过我一段时间的中医调理巳基本痊愈,年隔一年未见,一日突然找到我说给号号脉看看有啥大问题。因是熟人了寒喧一番,就摸了摸脉,一摸感觉和过去大不样,右手沉微几无脉象,左手浮濡,我大吃一惊,问最近得过什么病没有?告之,半年前捡查身体时,医生说有轻微的心梗,给安了两个支架,叫服了几个月的西药和通心络胶囊及丹参救心丸,就成这样了,乏力出汗易感冒,血压偏低,觉得大不如以前,故来找你看一看。我说你这问题有点大,原来脉象双手弦滑又大,现在搞得竟一手几近无脉了,长此已往恐要出大问题。现已出现明显的气虚,系长期服用扩张血管药和中成药行气破气药所致。周某问现在怎么办?我说停服所有中西药,用汤药调理,争取右手脉恢复即可。出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生黄芪120g  仙鹤草60g  红参片15g  当归10g  桂枝30g  白术15g  甘草30g  柴胡10g  升麻10g  陈皮10g  干姜10g  大枣10枚  10剂,水煎服,日三次。
   十天后二诊,右手脉象略起,还是沉弱,但已有效,本效不更方原则,上方加仙灵脾30g鹿含草30g又二十剂,右手脉起,乏力出汗亦愈。后以十全大补丸善后。

按:此案诊断治疗,无更多症状可见,就是抓住右手几无脉象一证,断为气虚,常言右手主气为阳,左手主血为阴。大剂峻补中气,复元扶正而获效。临床上我常以左手脉象沉弱而舍其它症用大剂左归丸治之收效颇著。此乃个人心得,提出仅供同道参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