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顺与笔势:书法为什么与写字不同?
這是目前網絡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什麼是聯點?
|筆記|
L2-19 聯點
1.什麼是聯點?
排點我已經講過了。這是幾個點沿著一條線排列。數學上稱之為一度。什麼是聯點呢?譬如這樣,他們不在一條線上,看起來分散在一個平面上。這樣排法就是兩度的。但其中彼此之間又有聯繫,幾個點這樣組合一個筆勢,我稱它為聯點。
2.雞頭勢
先介紹一個三角形排列的筆勢,雞頭勢。雞頭勢古籍中提到極少,唯一解釋是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但他認為雞頭勢就是奮筆勢,所以解釋當然錯了。雞頭勢有三點,中間一點位置在高處,下面兩點左右相對。
《書法技法術語辭典》認為就是“顧盼勢”。但顧盼勢是三點橫排,是一度的。而雞頭勢的中間一點不在一條線上,它在比較高的地方。而且是右側的,是橫畫的縮短。所謂雞頭勢,就是取象於雞頭 。
寫雞頭勢,先寫中間上面這一點,然後寫左下點,最後寫右下點。這後面兩點是相對關係,左右呼應。雞頭勢在草書中就是“下”字,你跟行書“下”比一比,就知道雞頭勢就是“下”字三筆縮短為三點。
“五勢”中講到豎筆勢,《玉堂禁經》舉的字例就是“上”。如果把“上”字三筆縮短為三點,那就是草書的“上”字。要注意,這草書的第一點,手腕向左,因為這是豎筆的縮短。而“下”字的第一筆是橫,所以雞頭勢第一點手腕是向右的。左豎右橫,這是書法的基本動作。
要注意我們現在講的雞頭勢是一個筆勢,不是一個字。草書的“下” 字用了一個雞頭勢,但雞頭勢不只是草書“下”字,它的用處很多。
你看歐陽詢《虞恭公碑》這個“必”字,這個字怎麼寫的呢?它是分兩個筆勢,首先寫中間這兩筆,組成一個交叉,這個筆勢我後面會講到,其實就是撇捺,7-9,然後加上三點雞頭勢。“必”字就完成了。
書法寫字只是組織筆勢,跟日常寫字的筆順是不同的。你看歐陽詢寫“秘密”的“秘”,右旁的“必” 也是這樣寫的。
張旭《晚復帖》也有這樣的一個“必”字,雖然牽絲多了一點,有點眼花繚亂。但如果把虛筆拿掉,取勢和剛才歐陽詢的寫法是一樣的。
雞頭勢在草書中用的非常廣泛。這是皇象《文武將隊帖》中的草書“昭”字,整個右旁就簡單地用了一個雞頭勢。
王羲之《如常帖》,草書,其中有句話“食不可強”,“食”字怎麼寫?上面撇捺用一折,下面那麼多筆畫,只用了一個雞頭勢,就表現出來了。
皇象《急就章》“錦”字,右旁上面本來是“白”,現在也用雞頭勢表示。
文征明草書《千字文》,“孤”字右旁也只寫了一個雞頭勢。
有些沒有學過草書的同學可能擔心,草字到處用雞頭勢究竟怎麼區分?不用急,草書也是有規則的,知道規則就不怕。
這是孫過庭《書譜》的“經”字,也是草書。右旁第一個筆勢,就是雞頭勢。這個寫法至今很多 人日常生活中也會這麼寫,已經相當普及了。
你看智永《真草千字文》,草書和真書對照。注意右旁第一個筆勢的寫法,大家都取了雞頭勢。很多真書中字的取勢,就是從草書演化出來的。
雞頭勢的第一筆是橫點,如果拉長點可以看得很清楚。寫橫筆手向右,第二點手腕回過來向左,所以是一豎。雞頭勢本來就是“下”字草化,前兩個點本來就是橫豎。
所以像這個“與”字,下面一長橫加上兩點,可以認為是雞頭勢的一個化勢。它只是把雞頭勢第 一點,拉長為一個長橫而已。
王羲之有時也會拉長雞頭勢的某一筆。這是《遠宦帖》中的“下” 字,第二點就寫了一個折。《遠宦帖》中有四個“下”字。寫法各有不同。
3.群鵲勢
排列成三角形的聯點,還有一個群鵲勢。它跟雞頭勢不同的是有四個點。上面一點,下面有三點,多了一個。
群鵲勢的名字很多,《漢溪書法通解》稱之為“攢三點”。“攢三點者左右相應,中間稍高,意在趨下,故上開下閤,'孚’、'將’用之。亦名'群鵲’。”蔣和《書法正宗》稱之為“聚四點”,他說:“聚四點,上點似橫撇,冒下三點,'舜’、'受’等字頭用之。”冒就是覆蓋,上面一點覆蓋下面三點,上面的“橫撇”,就是“永”字八法中的啄。
為什麼他說“上點似橫撇”呢?因為啄,如果起手調鋒拉長,就很像一橫。
我以前講過,王羲之《蘭亭序》中的“和”字,第一筆啄,就類近一小橫。啄和合點也很相
似,《陰符經》中的“八”字,左邊一撇究竟當它是啄呢,還是一個合點呢?似乎兩者都可以。所以啄有三種形態:一撇,一橫和一點。群鵲勢的第一筆,這三種形態都可以。
單純一個群鵲勢,就是草書的“爪”字。上面原來就是一撇,下面的三筆用三點代表。“爭”、 “受”、“將”這些字都和“爪”字有關,可以用群鵲勢。
你看顏真卿《多寶塔碑》這幾個字,都有一個群鵲勢,這是代表“爪”字那部分的。
群鵲勢有時候也用來表示“瓜”,這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孤”字,右旁群鵲勢就是表示“瓜” 的。
群鵲勢可以代表的東西很多。如草書“質”字,原來上面是兩個“斤”,草書中可以簡單地用一個群鵲勢代表。孫過庭《書譜》就有這種寫法,懷素《自敘貼》也是這樣寫的。
下面說說群鵲勢的化勢。
蔣和所舉的例子,有“受”字。“受”字上面是“爪”,所以只要用一個群鵲勢就可以了。那第一點啄本來是從右寫到左,也可以改用一橫,從左寫到右,這也是倒筆書。你看王羲之、褚遂良都有把第一筆寫成橫的例子。
又如草書“所”字,只要一豎加群鵲勢就可以了。這個群鵲勢第一筆也是用橫的,不用啄。不過“所”字的寫法很多,這只是其中之一。
草書“聖”字群鵲勢的寫法,也是一橫三點,下面加一個“土”。“土”字和豎筆勢“上” 聖字沒什麼兩樣。只不過第一橫長了點,都是用豎筆勢抬筆寫出來的。
群鵲勢第二種化勢,不但把第一筆寫為一橫,而且第二筆先寫三點的中間那一點,手腕一右一左,其實是寫了橫豎。把中間一點用短豎來表現,然後寫左右兩點。
如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愛”字,這和通常的寫法相比。譬如顏真卿這個“愛”字,其實只是書寫順序不同,所以也是一種倒筆書。這樣一來,群鵲勢就很像一個“不”字。
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一種是群鵲勢原定的寫法:第一筆寫啄,下面順次三點。如“遙”、“稱”等字。另一種好像“不”字的寫法,可以理解為顧盼勢上面加了一橫。《千字文》中有“爵”、 “綏”等字。
“不”字真書和行書的寫法,大家比較熟悉。草書寫法,下面三點是先寫中間,然後寫左右兩點。事實上這就是寫了一個顧盼勢。上面再加多一橫便成群鵲勢。
舉例來說,這個“覓”字,上面有一個群鵲勢。宋代蘇東坡把群鵲勢寫成一個真書的“不”,元代書法家鮮于樞寫了一個行書的“不”,明代女書法家邢慈靜寫了一個草書的“不”。他們心中當然知道自己在變化群鵲勢。無論真行草書,群鵲勢的化勢都寫成了“不”字。
如果你喜歡倒筆書,群鵲勢還有倒筆寫法。
舉例來說,“愛”字草書,上面群鵲勢可以倒筆順時針轉一圈,這就寫好了啄和豎,然後加左右兩點。中間一豎長短不論,多數書法家寫得比較長。這時候群鵲勢是不是很像木頭的“木”字,這是群鵲勢的第三種化勢。然後下面加上三橫,也就是奮筆勢,這就是草書的“愛”字了,是不是很容易?
如果你不想轉大圈,也可以直接寫橫豎十字,如王羲之和智永這樣,然後十字左右加兩點。這樣一來,群鵲勢看起來更像一個“木” 字了,深入地分析一下,也可以說是顧盼勢加了一橫。只不過這時候豎筆超出了橫筆,出了頭。下面加上奮筆勢兩開半,草書“愛”字就完成了。
這是懷素《小草千字文》“槀”字。上面是“高”,下面是“木”。其他不說,下面的“木”和剛才的群鵲化勢,完全一樣。
群鵲勢第四種化勢,就是一橫下面有三點,而不管這下三點怎樣排列。你看這個集王羲之《聖教序》的“區”字。一橫下有三點,其實那就是雞頭勢。一橫加雞頭勢,就是蔣和所說的“冒下三點”。這就是群鵲勢的另外一種化勢。
簡言之:
剛才講的幾種群鵲化勢主要有:
一橫下加一往兩復勢或一復兩往勢。
一橫下加顧盼勢。
一橫下加雞頭勢。
4.菱米勢。 下一堂課繼續,謝謝大家。
本節要點:
什麼是聯點。
雞頭勢及其化勢。
群鵲勢及其化勢。
復習思考:
王羲之《聖教序》行書“愛”字,用了哪幾個筆勢寫出來了?你能用群鵲化勢變一種寫法嗎?
集王羲之《金鋼經》這個“歌”字,有沒有今天講 到的雞頭勢和群鵲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