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的三种体系,运用难度天差地别。 最简单的是约翰博格式投资法。博格是指数基金的发明人,以较为狭...

证券投资的三种体系,运用难度天差地别。

最简单的是约翰博格式投资法。博格是指数基金的发明人,以较为狭义的视角来看,他是企业家、营销家,不怎么算投资家。

股神巴菲特则是典型的投资家,其后才算企业家和营销家。

之所以头衔排行会产生如此的差异,是因为指数基金的投资策略实在是太简单了,是个人都能学得会,几乎不需要智商也不需要学习,正常人稍微花一点点功夫就能明白:每赚到一笔钱,就把其中一部分拿去买沪深300,坚持个几十年。

虽然也有些进阶的讲究,比如注意哪只指数基金成本更低、追踪得更好,整体估值低时多买点,估值高时少买点甚至开始卖。但就算不管这些进阶知识,只要能老老实实定投沪深300,长期看还是能妥妥地赚来不少钱。

中间难度的是施洛斯式投资法,本质上属于祖师爷格雷厄姆早期投资策略的新时代适应版。

这种投资策略不需要悟性,只需要认真学、认真看:了解一点财务知识、证券知识,好,基本上可以了,不再需要很出众的商业认知。

想判断一家公司能不能发展得非常好,这很难,超出了常人的认知范围。可判断一家公司会不会在几年内变得非常烂,这就容易多了,否则银行也没办法仅仅使用螺丝钉式的员工对企业放贷。

那么,确定了企业不会变得非常烂,当前价格又足够低,买就是了。分散着买一堆,每年总会有那么几家企业被市场意识到它们并没那么烂,于是估值修复,卖出,赚到钱了,接着捡破烂。

最后是难度最高的巴菲特式投资法。他主要追求合理价格买入优秀公司,并不是指望“投资出一家伟大的企业”。实际上巴菲特本人没投资出任何一家伟大的企业,他是在可口可乐、苹果已经伟大后才买入的,而投资出伟大企业的人要么是靠运气要么是靠投资次数多,死掉九十九个剩下一个。这话只具有营销上的价值 ,绝对不能放到证券投资领域里作为指导思想。

伟大企业的出现本身就是靠运气,超出了顶级投资家的控制范围。正如一个人想发财,也许不需要特别的运气,单纯自己做得好便足矣。但他如果想成为全国首富,那运气就一定是最核心的要素。

伟大企业彻底超出认知范畴,而理解优秀企业,这倒处于力所能及的领域,只不过仍对运气、悟性和努力存在非常高的要求。“不懂不碰”,这话很多人都会说,可发言者提及的自己懂的股票,他真以为自己懂了,其实依然是什么都不懂。随便问几个问题,全部支支吾吾,一个都回答不上来。

以常人那浅薄的智力水平思想深度和知识储备,怎么可能把公司研究得明明白白?

于是导致了灾难。

学博格买指数基金的,心里清楚自己对上市公司完全不了解。学施洛斯捡垃圾的,心里清楚这帮企业的确不咋地,还明白自己的认知非常粗浅,犯错很正常。

这两种投资者自认水平有限,不去挑战高难度的事情,也因此做好了非常充分的犯错预备。而第三类投资者,他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巴菲特级别的事情,投资优秀企业并随之成长,可大部分人其实并不真的具备相匹配的能力。

这么些年下来,我发现绝大部分学巴菲特的人,其条件甚至都不足以学好施洛斯。学博格么,智力水平倒是够,可知识储备还是不够,精神强度更是差得十万八千里。

大部分人连博格都学不好,居然还敢学习巴菲特。

狂妄。

愚昧。

不自量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