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王鹏飞老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经验谈
咳嗽为儿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特征。历代医家在治疗小儿咳嗽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当代名老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及经验时也有所创新,如林季文 用自拟方“辛宣止咳蠲痰汤”治疗小儿风寒咳嗽;金绍文 治疗小儿风热咳嗽;王素梅 治疗痰热咳嗽常用泻白散合温胆汤加减;杨之藻 常用半夏散合胃苓散治疗痰湿咳嗽。以上治疗小儿咳嗽均是分型论治,一证一方,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北京名医王鹏飞,是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三代业医,其治儿科病,运用专方专药,疗效显著,被誉为“京城小儿王”。现将王老的临证经验总结如下。
1病机及治法
小儿脾常不足,以致积热内蕴,上蒸于肺,肺胃蕴热,兼感外邪则易为病。首先,小儿脾常不足,易积热于胃,上蒸于肺,肺胃蕴热,加之小儿脏腑娇嫩,且肺为娇脏,易感外邪,致肺失肃降,气逆作咳,甚而作喘。其次,小儿肝常有余,时有“侮金”倾向;且肝主升,肺主降,在调节全身气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肺失清肃,气机失调,可影响及肝,肝失调达,疏泄不利,加重咳嗽;其三,在病理变化过程中,如燥热内盛,易风火相煽,肝风欲动,而有躁动、神昏、抽搐等症。此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可移热于大肠;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影响肺的肃降。
基于以上小儿咳嗽肺胃蕴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认识,王老在治疗小儿咳嗽时内外兼顾,驱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维护着小儿稚阴稚阳的特点。故在治疗上应清肺解热,和中驱邪。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主张不宜用宣散解表、辛燥发汗之剂,以防过汗耗营,伤及正气,故多以护肺降逆、清化痰热之药为主。既不用经方之麻、桂,也不用时方之银翘、桑菊。用药主要在清肝平木、清肺胃之热时基础上注意调畅气机,有热痰要清化痰热,有热药清热,阴虚者,又不直接用滋阴药以防滋腻碍胃,而用酸甘化阴之品,兼敛肺、运脾,而且一证(症)一药,既抓住了小儿咳嗽的基本病机,又随证(症)施药,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而且,王老在治疗的过程中又时时兼顾脾胃;病情恢复期又着重调理脾胃。
2青寒退烧汤的组方及加减
青寒退烧汤药仅两位味:青黛3 g、寒水石9 g。青黛清肝平木,寒水石,性辛咸寒,归心胃肾经,善清脏腑之热且引热下行。肺热明显时加地骨皮,可专清肺热,因其有清热而不伤阴特点,加之发热患者有伤阴趋势,应用该药正可清虚热。有表证时加苏叶、藿香以解表和中,高热不退、嗜睡、烦躁时加钩藤、天竺黄;痰热时加瓜萎、竹茹;病程日久邪热久羁有伤阴时加白薇清虚热,加芦根、生地滋阴清热;咳嗽则加苏叶、杏仁宣降肺气以止咳,咳嗽重时加杏仁;久咳不愈,加北五味子、白果以敛肺气,以应陶弘景所言“肺德在收”之理,兼喘时加苏子、厚朴;若大便不畅时则加莱菔子以降大肠之气,可兼降肺气而泻热。
3病例举隅
患儿,男性,3岁。2012年12月4日就诊。现病史:三日前突发高热,微咳,体温39.1℃,即到内蒙古某医院急诊,查:白细胞15.1×109/L。静脉滴注抗生素3 d,热势未减,体温38.6~39.5~C,患儿偶有抽搐,会诊时症见:患儿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根黄厚。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肺胃蕴热,兼感外邪。处方:青寒退烧汤加味:青黛3 g、寒水石12 g、地骨皮18 g、藿香9 g、芦根20g、钩藤(后下)12 g、生地黄18 g,水煎服2剂,每剂分6次服用,1次/2 h。服药的次日下午,烧退身凉。继续观察未反复,告愈。
4体会
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有脏腑娇嫩,易虚易实的生理特点,有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肺胃蕴热的病理基础,且肺与大肠相表里,因此笔者在应用王老经验治疗小儿咳嗽时体会有以下几点:①始终清肝、平肝,以防侮金;②清肺胃之热贯穿始终;③注意调节气机,时时维护气机平衡:肝升肺降、肺气肃降与大肠之气下行、肺本脏气机的升降,肺宣降的功能与散邪与固肺的矛盾;④用药轻灵。因肺为娇脏,用药要少而精,药量不可过重,体现中医“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特点。⑤注意药物配伍敛肺泻肺散邪并用。⑥正确适时选择调理脾胃之品以顾护后天之本,慎用芩、连、大黄等之大苦大寒之品。该方药味少,药量轻,药价廉,药效好,且药味淡,易为小儿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