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票补大降温,观众们买账吗?

本文首发于电影界网站

本文字数:1298

阅读时间:4分钟

春节假期,带着全家买9.9元、8.8元一张电影票已经是过去两年的假日标配了。但是,这种情况会在今年春节改变了,人们将买不到8.8、9.9元电影票了。

据说,从2月15日到3月2日期间,全国影院票价(普通观众实际支付部分)不低于19.9元;补贴票数方面也有限制,单部影片不得超过50万张。

这就意味着低价票将成为过去式,票补大战将失效,口碑反而成为关键。

2018年2月16日是农历大年初一,也是春节档第一天,那天会有《捉妖记2》、《西游记之女儿国》、《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红海行动》《熊出没》等多部国产大片上映。

《西游记女儿国》率先提前开启预售,卖出去一部分13.14元的低价票。随后,《唐人街探案2》《捉妖记2》也开启了预售,价格都是19.9元。

《捉妖记2》联合猫眼电影发行,《西游记女儿国》联合淘票票发行,《唐人街探案2》背靠万达,《红海行动》的大树是博纳。

没有了低价票,这些种子选手的命运多半都掌握在口碑之中,可以想象,电影营销会将重点放在豆瓣、公众号、售票平台上。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已经准备了上亿元票补的片方来说,巨额票补不会那么轻易退出,可能会换个马甲继续游荡在江湖,例如联合跨界品牌推广,以中奖的形式送票,也是变相票补。

对于观众来说,看电影已经成为过春节的一个流行娱乐项目了。以前,有票补的推动,很多原本不看电影的人也走进了电影院。看看电影的人数增多了,票房总数也增加了,单片票房也常常创造新纪录。票补在以前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培养观众的观影习惯,让整体票房增加更快、更多,也刺激了整个电影市场。

但是在票房增长的同时,有谁真的在乎过自己看的电影到底是值10块钱、20块钱,还是30块钱呢?

如果不弄清楚这个问题,中国电影总票房涨的再多,也难以提升国产电影质量。如果按照票补大战的玩法,谁家补的钱多,卖的便宜,谁家票房就容易冲高。那么大家还努力拍好片,有什么意义呢?随便拍一拍,找个热门档期,甩个一亿进行票补,就坐等票房成功了。票补越多,排片也就越靠前,尤其是在春节这样的档期,大家看电影图个乐子,对口碑要求不高,如果票价便宜,谁都愿意买最便宜的。

2017年春节档上映的《大闹天竺》《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乘风破浪》等,口碑都一般,有的还被吐槽是烂片,但是都在强大票补策略的助推下,票房逼近10亿。这种现象对中国电影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年年如此,热门档期都是依靠票补大法,那么很容易出现“劣币逐良币”现象,好的电影反而被埋没,不好的电影反而能赚得多。

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热,也带动了很多资本涌入,资本是逐利的。如果一种票房是赚钱的,那么就会跟风拍这种片子,用同样的发行、营销策略,炮制同样的票房成功。

这对于眼下中国电影发展十分不利。目前,中国电影讲故事的能力还不成熟,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破559亿,单片票房也突破50亿,在这喜人的成绩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国产电影原创故事能力还是比较欠缺,即使是最火的《战狼2》,也难以摆脱好莱坞孤胆英雄叙事的影响,更不用说那些故事本身就很乏味、平庸的作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重视电影品质、口碑,一味依靠票补,是很难从源头改变国产电影缺少创新性、原创性问题。电影票价格问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也关系到电影品质问题。例如,好莱坞大片3D版,一般票价都是35元上下,很多观众买票看了电影,都会觉得值得,原因就在于好莱坞大片在视觉、故事、演员等多个层面呈现出精品的效果,让观众看完觉得钱花得值得。

而国产片也需要这个气质,也需要用票价来体现品质,而不再只是低价产品的代表。

题图均来自相关电影资料与网络截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