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上热搜的菏泽古墓群,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4月13日,“菏泽发现156座汉代古墓”的消息冲上了热搜。而据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透露,除了汉墓之外,考古队员还在菏泽孙大园堌堆文化遗址发现了27个龙山文化灰坑,5个商代灰坑和9座东周墓葬。
此消息一出,迅速冲上了热搜。很多网友询问,“妲己和商纣王是不是用菏泽话'谈恋爱’?”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且不说商朝的正音问题,即便是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划,商纣王是河南安阳人,妲己是河南焦作人。两个人既然都来自豫北,“谈恋爱”用的自然是河南话。当然,那时候的河南话和现在的语调是不同的。
虽然商纣王与妲己不用菏泽话交流,但是菏泽这个地方,在商朝却非常重要。因为,这里是商王朝的“龙兴之地”。据《史记》记载,商朝的开国之祖汤“始居亳,从先王居”。这里所说的“亳”,便是指的菏泽曹县。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河南的偃师、商丘不是也叫“亳”吗,一个“西亳”,一个“南亳”。没错,这些地方确实名为“亳”,但是不是汤所居住的“亳”。《孟子·滕文公》曾说“汤居亳,与葛为邻”,又说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葛,据历史学家考证,为河南宁陵,若汤居河南偃师,距离宁陵有八九百里之远,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他怎么使亳众去为之耕呢?至于商丘南亳说,1936年考古学者曾在商丘搜访南亳遗址,毫无线索,可见此说也不可信。
因此,以目前所掌握的证据而言,曹县才是真正的“亳”。而此次在孙大园堌堆遗址所发现的5个商代灰坑,更是为此说提供了增添了新的注脚。
经考古学家鉴定,这些灰坑的时代为晚商,属于安丘堌堆类型。可别小看了这个“堌堆”,这其中实际隐藏了自汤至盘庚“五迁”的秘密。先来介绍一下“堌堆”,简单地来说,便是一个土堆。众所周知,山东西南部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平原。这样的地形虽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倘若遇到洪水,毫无抵抗能力。因此,我们的先民就在平原上堆起了土堆,用以躲避洪灾。
菏泽此地堌堆密布,表明此地在古代经常受到洪水的侵袭。而菏泽及周边的济宁、商丘等地,正是商人主要的活动区域。洪水的泛滥,逼迫商朝的统治者不得不经常迁都。从汤至盘庚,商人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才把家安到了安阳。
而除了商朝灰坑之外,156座汉墓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兴趣。结合当地吕陵镇的地名,有网友猜测这些汉墓很有可能是吕后的墓葬。
这也是不可能的。吕后虽然是菏泽单县人,但是她的陵地却在陕西咸阳,具体来说,就在她丈夫汉高祖刘邦长陵旁边。而且建的十分宏伟。据测量,吕后封土底部东西150米、南北130米,硕部东西50米、南北30米,封土高30.7米。陵前曾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两通碑石。
既然不是吕后陵,为何此地仍叫“吕陵镇”呢?这很有可能与吕国有关。吕陵在西汉时期是吕都县城所在地,也叫吕都城。据康熙年间《曹州志》、光绪年间《新修菏泽县志》和民国时期的《菏泽县乡土志》记载,吕后称制,于公元前187年封其侄吕台为吕王,建立吕国,都吕都城,即现在的吕陵镇。
笔者猜想,吕陵镇的“吕后墓”很有可能是“吕王王后墓”。而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吕陵镇找不到“吕后墓”。原因很简单,吕后死后,刘氏对吕氏展开了报复,吕氏的墓地自然也在捣毁之列。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忘记了“吕后墓”中埋的是谁,于是便“张冠李戴”,把吕雉当成了墓地的主人。
当然,这是一家之言,正确与否,还需要考古资料来证明。不过,从这次考古成果来看,似不像西汉诸侯王的墓葬。据了解,这些汉墓分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类,其中土坑墓多为土坑砖椁,均设有脚箱,陶俑陪葬。砖室墓多为带墓道的“甲字形”夫妻合葬墓。这种规格更像是普通人家。
相对于商代灰坑和汉代墓葬,笔者更关注的是,龙山文化的灰坑。
龙山文化,发现于1928年。这年,考古人员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其中有轮制的灰陶和有光泽的黑陶,生产工具有磨制的石镰、蚌镰等。考古发掘表明,龙山文化分布的地区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晋南和陕西渭水流域。
因为分布区域广,龙山文化的地域性差别非常显著。具体到孙大园堌堆遗址所发现的龙山文化灰坑,其中不少文物就受到了中原龙山文化的影响。举个例子,在龙山文化灰坑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磨制黑陶。这种陶器的制作,依托于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成品特点是薄如蛋壳,光亮如漆,是中原龙山文化的象征。
而更让人感到兴奋的是,在龙山文化灰坑之下,还发现了北辛文化的遗存。要知道,北辛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它不仅为大汶口文化找到了渊源,而且将海岱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整整提前了一个时期。倘若能够确定菏泽孙大园堌堆文化遗址中确实存在北辛文化,将对探究这一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产生和农业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现在菏泽孙大园堌堆文化遗址发现的古墓葬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未知等着考古人员去探索发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深埋在这片土地下数千多年之久的秘密就会展现在世人面前,有关古代菏泽的许多故事,很有可就能此变成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