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实录(二) 2024-07-31 02:37:30 《烛之武退秦师》实录(二)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4-2课《论语》实录(一)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第4-2课《论语》实录(二) 上一节课我们思考了烛之武凭借什么说服了秦伯这个问题,借此看到了烛之武的口才和智慧,也领会到《左传》记录的外交辞令,逻辑严密,表达精炼有力的特点。在分析的过程中,郑国、秦国、晋国三个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让我们对春秋时期风云激荡、诸侯争霸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做两件事。一是思考解决昨天留下的思考,二是制作积累卡片。我们先来关注昨天布置的思考作业,思考,本文中国君之智体现在哪里?同事们已经有初步的答案了吗?接下来先请同学们默读一篇课文。昨天没有圈画的同学把特别能体现三位国君智慧的词语或句子圈画一下。我们先来看郑伯。与郑伯关联较直接的有两段,我们先来翻译一下: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团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国,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如果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烛之武答应了他。第1段是形式气氛紧张,但语言平静。“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其无礼于晋”,“以”是因为,指的就是当初晋文公未被礼遇的事情。“贰于楚”当中的“贰”是怀有二心的意思。指郑国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联盟这两件事,直接导致秦晋围郑的结果。当然还有秦伯晋侯想要扩张的原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在这里是驻军的意思。短短8个字,但对郑国来说,大敌压境,兵临城下,十万火急了。这时候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并肯定的说,如果烛之武去见秦伯,必定退兵。我们看郑伯的反应,他异常果断,一口答应。从后来烛之武的口中,我们看,郑伯对烛之武的印象可能并不那么好,所以烛之武才智突出,但长久以来未被重用。原因没说,但从烛之武的话中我们可以揣摩到一二。我们来看看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经历和个性都在他的两句话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句话是反过来说的,意思是我年轻时可用,但在您眼里我却不如别人。现在您来用,我却已经老了,不能再做什么了。终于等到重用了,但首先要把内心的怨讲出来,并且没有答应的表示。可见烛之武、个性的耿直,不顾忌君王的情面和威严。如在平时,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郑伯会有怎样的反应?而此刻面对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态度只有两个字,“从之”,没有任何的犹疑询问,可见他的决断。这个决断里面也是对大势的理解和对属下佚之狐的信任。我们知道在异常紧张的局势下,这样的果断和信任意味着什么?我们再来看郑伯的回答“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他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亡了对您也不利呀。”只有两句,但说得很不平常。先退一步,诚恳道歉,然后晓之以理指出国家危急的形势,暗示大敌当前,不要再计较过往,最后易于点出利弊,并且是顺着烛之武的思路说的。既然您刚才为自己考虑,那么我就替您考虑一下,国家灭亡了,您是无法从中得利的。同学们有没有似曾相识之感?逐步的说理,一环扣一环的推进,态度诚恳,直陈利弊,思路清晰。应该说郑伯在这过程中显示的沉稳、大度、善辞令,其背后也是深查大局与人心。我们再来看晋侯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呢?同学们在书上找一找。我们先来看最后一段,当秦国撤军,晋侯用了三个不,“不仁、不智、不武”,短促有力、坚定而果断,否定了子犯袭击秦师的请求,“不仁”是因为“因人之力而敝之”,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仁义的。从这一点我们看到他与前代晋国背信弃义的国君的不同。“失其所与,不智”,“与”是结交的意思,说失去了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不武”,“武”是使用武力时所遵循的道义准则,是说用混乱襄公取代和谐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这两点展示出晋侯对大势的把握。因为晋国还未发展到睥睨天下的程度,所以需要盟约,需要道义的形象。秦晋相约来讨伐郑国,用的就是讨伐不义的名号。而烛之武把矛头指向晋侯,用的也是历史上晋国国君不义的理由。所以要立大业需要树立仁义的大旗,还能召集诸侯,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来发展自己。可见晋侯的智慧正在于他的冷静与策略中,也是对人心的度量与大局的把握。至于秦国,我们在前一节课中也有分析,当初与晋结盟,看似出于两国的友好,实则处于自我扩张的需要。在烛之武陈述利弊后,他异常果断的作出三个决定,与郑结盟、派兵留守,撤回秦国,这三步一气呵成,迅速改变的结盟,自我实力的保存,对晋国后续军事行动的防范,种种行为背后思维的缜密、决断的果敢、出人意料。左丘明以极其简短凝练的叙事,展现出三位国君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没有一致的评价,却让我们感受到三位国君处理国家内外各种复杂关系的政治智慧,这种不动声色的叙事包含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今天课上我们围绕着国君之智体现在哪里展开思考。本文表现出郑伯、晋侯和秦伯三位国君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审时度势,他们面对国内外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冷静而果断的做出了最适合本国利益的选择,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这些智慧包含在作品简约凝练的叙述之中。《左传》正是以这种简约凝练、不动声色的叙事而着称。接下来我们做第2件事。关于积累卡片,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8页,看单元学习任务4,任务4,要求我们积累一些词语和语法知识,并提供了一个实词卡片的事例。这张卡片中呈现的是实词到这4个意象,都是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完成这样一张知识卡片,我们需要对课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予以关注,把握它们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其中哪些意象?我们曾经积累过哪些,又是我们没有接触过的?将这些意象整理到卡片上时,一开始可以根据积累的先后顺序,就像课文中的这张表格一样,在积累了一段时间之后,建议大家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梳理。根据词义的发展演变,重新安排这一些意向的顺序,使自己明了这些意象之间的关系,对词义发展演变的规律有所把握。例如对“道”字的一项,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梳理,“道”字的本义是道路,由道路之一引申作动词,表示渠道经过,进一步引申词义,逐渐从具体含义发展到抽象意义。这样“道”字又具有了方法、记忆、规律、学说等。《论语·卫灵公》中有一句大家都熟知的话:“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个道就是指思想学说。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的一篇文言散文,韩愈的《师说》,其中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句子,这个倒意思就是事理、规律。当然词语的积累不仅限于实词,也包括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重要的表达作用。本单元课文中就出现了不少虚词,例如焉、也等等。我们以《烛之武退秦师》里出现的“焉”为例,那这篇课文里焉出现了这样几种用法,比如“焉用亡郑以陪邻”。这里的“焉”可以理解为怎么。“将焉取之”,这里的“焉”可以解释为哪里。还有“子亦有不利焉”,这里的“焉”在句末表达感叹的语气。我们可以按照为实词作知识卡片的方法,对虚词的一项进行积累、整理、相比较于实词,我们还需要注意虚词在具体语境中传情达意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在学习积累虚词时可以关注的。此外,我们还可以积累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可以先关注课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某一种句式,找到典型的例句,探究其中的规律。例如《齐桓晋文》中出现了许多宾语前置句,如“牛何之”“臣未之闻也”等。我们可以把这些例句积累下来。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词义的书里,还是句式的积累,都要列出具体的例句,并注明出处。妙门轩的意义世界 赞 (0) 相关推荐 中考常考文言文实词虚词(二)《陈太丘与友... 中考常考文言文实词虚词(二)<陈太丘与友期行> 1.期:qi(一声)约定.约会.期限.期望.至.及.日期.必定.必然 ji(一声)周年.期数,为去世的亲属服一年丧 2.至:到.到达.极.最 ...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 适通嫡. 精品干货|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精品链接1.必修一文言文教材梳理(含文化常识)2.高一学生有福了|<烛之武退秦师>字词句整理.译文,果断收藏!3.教材文言文梳理:1.烛之武退秦师4.纪老师讲课|<烛之武退秦师> ... 部编版必修二《烛之武退秦师》(最新版) [题解]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题目译为"烛之武使秦国退军","退&q ...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言文梳理——《烛之武退秦师》1 从今天开始,晓梅老师要给大家梳理课本上的文言文啦 ,每天两小节,每周一到周四晚六点新鲜出炉,包括文段的翻译.重点字词的解释,以及每段的特殊用法,都会给大家做好整理,每周五进行答疑,敬请期待~ [题解] ...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和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 ... 孙东霞《烛之武退秦师》 孙东霞《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 ... 细雨课堂|从《烛之武退秦师》学古代汉语 创作背景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 ... 中国台湾高中美女老师课堂讲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 中国台湾高中美女老师课堂讲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 《春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全文,翻译赏析 -----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1),且贰于楚也(2).晋 军函陵(3),秦军汜南(4).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5):"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