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LOVE」淇县桥盟 七里堡杜氏家训族规及善行故事
杜氏家训
忠孝为先 耕读为本
为善行好 遵守纲纪
和睦四邻 敬亲宗族
诚信忠厚 谦逊恭让
日子细算 宜室宜家
杜氏族规
一戒奸恶邪盗 二戒吸毒赌博
三戒以强凌弱 四戒奸诈坑人
五戒懒散挥霍 六戒损人利己
七戒邋遢粗野 八戒空谈自诩
九诫无所作为 十诫忘祖弃根
七里堡杜氏明初由山西洪洞迁入,数百年来,恪守祖训,诚信忠厚,以善为先,扶困济危,载誉乡里。家族善行故事,至今流传。
成人之美
杜大臣,字君弼,生于康熙三十二年,卒于乾隆六年。杜大臣生性好爽,好义乐施。本村有穷人王士征郭林二家,时值隆冬,两家大小男女十余口均染瘟症,家中无粮糊口,嗷嗷待毙,亲邻不肯过问。他恻然动念,每日送给两姓米面,还送给治病买药钱。担心他们不测,让家人经常去看望,只到他们全家病愈。雍正九年,杜大臣用八两银子,买长垣翟姓之女为婢,签了契约,并不知道她已订婚约。乾隆五年十月,翟姓同婢女的丈夫忽然来到七里堡村,恳求完婚。他经过详细了解,情况属实,很爽快地收回契约,银两也不再追要,允许其择日完配,成为夫妻。此事传开,乡里赞不绝口,官府褒扬他的善行,大中丞颁发给他“心存任卹”匾额,事迹载于中州《彰善录》及《卫郡通志》。
“心存任卹”匾额。匾额长1.9米,高0.69米,厚0.05米,黑底色,上题“心存任恤”4个大字,字为阳刻,金黄色,行楷体,庄雅大气。匾额右署“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抚河南等处地方兼提督衔节制全省宣务兼河道加五级记录五次雅 为”44个小字,左边有“武生杜大臣立 乾隆六年三月榖旦”14个小字,阳刻,亦为行楷体,金色,其中“为武生”3个字朱色。匾额正中上方有一枚长方形朱色印章,高10厘米,宽5厘米。印章右半部分为篆体汉文,左半部分为满文。整块匾额字迹清晰依旧,黑漆油光发亮,木质无开裂无虫蛀,历经三百年人世沧桑,完好无损。
与人方便
七里堡村西有史庄村,村小人穷,举村到杜家打麦场取麦秸,带回家铺床、铺鸡窝、烧火做饭。时间一长,麦秸垛底部被掏空,一天大风,麦秸垛被刮翻,松散的麦秸四处飘落。杜家把史庄村民召集到打麦场,村民以为要处罚他们,个个吓得不敢吱声。杜家说,不要怕,麦秸就是让用的,只是麦秸垛翻了,风把麦秸吹跑了,想用也用不了。大家动动手,把麦秸攒到一起,重新垛好了,以后想用还能用。大伙一听,放下心来,一起动手,把麦秸重新垛好。之后,村民需要麦秸,就像自家的麦秸一样随便取,直到把麦秸用完。
七里堡村东头紧临官道,杜家的打麦场就在官道旁边,场里堆积着大垛豆秸。豆秸垛一边,杜家总是放着几把抓钩。放抓钩干啥,豆秸垛得结实,用手根本扯不下豆秸,只有用抓钩才能钩下。原来,官道上人来人往,一些穷苦人,夜晚无钱住店,就蜷曲在豆秸垛边过夜。有了抓钩,他们就可以轻易地取下豆秸,铺到身下是垫子,又松软又暖和,躺在上面能舒舒服服睡上一夜,解乏解困;点燃了,则能取暖烧水烤食物,吃口热乎东西。豆秸垛边放抓钩,一放就是好多年,成为行路露宿者的驿站。
放人生路
某年秋天,庄稼即将成熟,杜家人雇了护秋队,却不断有庄稼被偷。一天傍晚,杜家人到田里转悠,走到庄北地,忽然看见一堆高粱穗移动过来,大吃一惊,心想,高粱穗怎么会走动,见鬼了。壮胆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人扛着一大捆高粱穗,由于捆太大,整个人压在高粱穗下,在远处看,只看见高粱穗,看不见人。杜家人问,谁呀?只听咚的一声,高粱穗捆跌落,露出一个人来。他噗通跪在杜家面前,杜家人一看,竟是自家雇的护秋的。他没有发火,将护秋的从地上拉起来,说,凡事都有个理,你为啥偷,你家没有吃的,老婆孩子饿肚子;我为啥不偷,我家都饱馍饱饭的,不饿肚子。没事,把高粱扛回去,让全家吃顿饱饭。护秋的气散腿软,怎么也扛不起高粱穗捆,杜家人搭手把高粱穗捆扶到他肩头上,帮他送回家。据说,护秋的把高粱穗晾干,打了六斗高粱,可见高粱穗捆有多大。
万人伞
杜金标,清道光年间人,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抚恤孤寡,家设义善堂,专门收留病、困、孤、寡等无法生活之人,最多时收留达数十人之多。杜金标为他们提供衣食住宿,对病人施药治疗。因开支庞大,杜金标不得不变卖田产,几近家贫。他去世后,人们感激其恩德,出资刻“万人伞”(俗称,即功德碑,四个面,上有伞状顶,刻有事迹及人名),立于七里堡村东官道边,供过往路人瞻仰。上世纪50年代末期,毁于破除封建迷信运动。
老五施粥
光绪三年,春雨连绵,到麦收后,却天旱不雨,秋苗难以播种,秋粮无收,再加上土匪横行,百姓生活难继。光绪四年,年景更坏,春季长,粮价上涨厉害,小米一斗一千二百钱(铜钱)、小麦一斗一千钱、绿豆一斗九百钱、荞麦一斗七百钱,树上叶子被摘完吃光,饿疯了人就吃观音土和蒺藜面充饥。
七里堡村富户杜廷焘,兄弟中排行老五,人称“老五”,目睹饥荒惨状,大发慈悲,在庄东头官道旁支起几口大锅,熬粥施舍,前来用粥的饥民成群结队。有时人多粥少不够吃,他加水烧锅继续熬粥,直至人们都能吃到热粥为止。长时间施粥,用掉大量粮食,家中存粮告罄,他不惜高价买粮,继续熬粥施粥。为节省粮食,家人每餐稀粥薄饭。因老五好心施粥,使得众乡邻度过饥荒,保全性命。老五大路边支大锅施粥的故事,至今流传。
过年馍
民国某年,腊月二十九,七里堡一杜姓村民扛起粪箩头到村西京汉铁路边转悠,忽然看见一黑瘦中年人,穿一件土黄色的破袄,扛着一只风箱,匆匆低头前行。杜姓村民觉得蹊跷,就迎上去问情况,中年人苦笑说,过不去年,去县城卖风箱。杜姓村民一听,随即说,风箱我要了,给我扛回家。中年人扛着风箱来到杜姓村民家,杜姓村民把蒸好的过年馍装了半布袋,对中年人说,把这些馍带走,风箱也扛回去,我现在钱不凑手,等有钱了,我拿上钱去你家取风箱。中年人明白了杜姓村民的好意,感激涕零。
爱子之殇
杜尧城,号老国。他有一个七八岁的儿子,聪明可爱,全家视若掌上明珠,异常疼爱。家里雇本村一个袁姓村民种地,一天,袁姓村民的孩子到老国家与他的儿子玩耍,看到墙上挂了一支汉阳造长枪(当时,为了防匪防盗,大户人家都备有枪支弹药),觉得好玩,就把枪从墙头上摘下来,枪口对着老国的儿子,扣动了扳机。不料想枪里装有子弹,只听啪的一声,枪响了,孩子中弹身亡。人命关天,何况是东家的宝贝儿子,袁姓村民自知闯下大祸,吓得举家外逃。之后,托中间人捎话给老国,要命偿命,要钱赔钱。老国忍着丧子之痛,说,两家没冤没仇的,就算有仇,我借给他十个胆,他也不敢把我的儿子打死。要说赔,他有多少命多少钱能赔活我儿子?算了,命不要,钱也不要,小孩儿家,玩的,儿子死了,算他命短,我自认倒霉,事情到这为止,谁也不要再提了,他想回家就回家,想给我种地我还用他。天大的事就这样了结了。
七里堡的席面---实在
七里堡村流传着一个典故:“七里堡的席面---实在”。说的是民国某年,七里堡村杜家为父亲举办三周年。那时席上的肉,叫“肉盖顶”,即下面是粉条皮渣白菜,到了碗口沿,虚虚晃晃覆盖几片薄肉。而杜家是实打实的,从碗底到碗口不见一根菜,纯肉,而且方肉巴掌大,条肉拃把长,全部用蓝边大盆碗装,顶上冒尖,为了防止肉散落,使用竹签固定。客人用筷子夹起肉块,一口下去咬不到边,嘴角哗哗淌油。之后,就形成了一个规矩,村里不管谁家办红白事,家里穷也好,富也罢,席面上的肉菜绝不含糊,大盘大碗,实实在在。(来源网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