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阅读 | 艺术的一生——《徐悲鸿论艺》编辑手记
《中国美术报》 第224期 美术副刊
《徐悲鸿论艺》
作者:徐悲鸿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再次引起我对徐悲鸿艺术强烈兴趣的,不是绘画,而是他的一幅大字书法对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款识题有“星洲客中,卅年”等字,很显然是徐悲鸿客居新加坡时所作。此件作品笔迹遒劲、圆浑舒展,厚重中透出的不是一味粗犷霸悍,更多地流露出一种天真和率意,耐人回味。我当时忽然觉得徐悲鸿的书名必是为其画名所掩了。而他的中国画能够变化自如,必然是他有如此的书法功底。他的书与画、他的经历与革新思想……诸多名作与画史上的故事,再一次撩动了我的思绪。
徐悲鸿生于1895年,卒于1953年。这并不长的58个春秋,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我国近现代的艺术巨匠,同时也是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20世纪上半叶,徐悲鸿为了扭转中国画缺乏创造力、缺乏生活气息的萎靡颓风而大声疾呼。他身体力行,在自己学贯中西的同时,将西方的写实技巧实验性地融汇到中国传统绘画之中,为传统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师造化”是徐悲鸿艺术思想的基础和核心。他曾说,“一个艺术工作者,在其生存之环境中体验人生或会心造化,能真实表现出他观察所得于其作品上,无论其手法与作风之灵巧与笨拙,只要是真实,都会得到观者心灵上的共鸣”。他极力反对画者不接触自然,只一味临摹古人的作品,不讲创造,而弱化了中国绘画的创造力。徐悲鸿坚持“艺精于勤”的思想,他认为要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首先要有精锐的眼光、灵妙的手腕;其次必须有条理,思想明确;此外,还要有不寻常的性情与勤奋。他也主张画家要多读书,以广博知识,不读书便无以提高艺术的境界。徐悲鸿的这些主导思想和艺术理论,伴随他的教育体系,对于今人何尝不是又一次提醒?
《徐悲鸿论艺》从海量的文献资料中摘取徐悲鸿论述艺术的谈话及文章金句进行编录,辅以相应作品的分析和讲解,以六个章节富有逻辑性地呈现了徐悲鸿对中国画理论的独到见解。从大的艺术观“论真善美”递进到“论审美”,进而具体到“论艺术家的标准”,而后论及“中国绘画的特点”“学习绘画的方法”,最后以前瞻性的眼光谈到“中国画的革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地阐述了徐悲鸿的艺术理念乃至极具爱国情怀的艺术人生观。
关于徐悲鸿艺术的研究文章、书籍不少,但对他论艺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和解析的出版物却很少有。原因是这些海量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录音、录像对于一般人来说太难搜集,尤其是再配有大量画家鲜见的作品的就更不容易了。而本书的编者徐冀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他是徐悲鸿先生的嫡孙,又是徐悲鸿纪念馆的研究员,并且在他的父亲徐庆平教授的学术主持下,为大家奉上这本《徐悲鸿论艺》,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