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丨苏童:语言是水,也是船

语言是水,也是船,任何短篇小说都要把读者送到对岸去

文|苏童

短篇小说的写作就像画邮票

我喜欢写短篇,这没什么可羞愧的,也没什么值得夸耀的,没有什么特殊事件对我的影响,也没有任何殉道的动机,仅仅是喜欢而已。

“香椿树街”和“枫杨树乡”是我作品中两个地理标签,一个是为了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向自己索取故事;一个是为了仰望,为了前瞻,是向别人索取,向虚构和想象索取,其中流露出我对于创作空间的贪婪。

一个作家如果有一张好“邮票”,此生足矣,但是因为怀疑这邮票不够好,于是一张不够,还要第二张、第三张。但是我觉得花这么长时间去画一张邮票,不仅需要自己的耐心、信心,也要拖累别人,考验别人,等于你是在不停地告诉别人,等等,等等,我的邮票没画好呢。别人等不等是另外一个问题,别人收藏不收藏你的邮票又是一个问题,所以依我看,画邮票的写作生涯,其实是很危险的,不能因为福克纳先生画成功了,所有画邮票的就必然修得正果。一般来说,我不太愿意承认自己在画两张邮票,情愿承认自己脚踏两条船,这其实就是一种占有欲、扩张欲。

我的短篇小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写到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但是我有意识地保留了“香椿树街”和“枫杨树乡”这两个“地名”,是有点机械的、本能的,似乎是一次次地自我灌溉,拾掇自己的园子,写一篇好的,可以忘了一篇不满意的,就像种一棵新的树去遮盖另一棵丑陋的枯树,我想让自己的园子有生机,还要好看,没有别的途径。

02

作家对待自己的感情有技术

说到短篇的结构,我感觉无所谓紧和松,文字如果是在虚构的空间里奔跑,怎么跑都可以,只是必须在奔跑中到达终点,不会有人计时的,也不会有人因你奔跑姿势不规范而判你犯规的,如果说结构出问题,那作者不是气力不支爬到终点,就是中途退出了。

用传统美学探讨短篇是一个途径,一种角度,“聚”和“散”说起来是“气”的分配,其实也是个叙述问题。我一直觉得创作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叙述的魅力,如果对一个小说,自己很喜爱,多半是叙述的力量,自己把自己弄晕了。

这时候,你觉得你可以和小说中的人物握手拥抱,你甚至会感受到自己在小说世界里的目光,比在现实生活里更敏锐、更宽广、更残酷或者更温柔。也许自己喜欢自己这么多短篇,有点不正常,就像我不怎么喜欢自己的中、长篇,同样也不正常。

我在短篇的写作中,与长篇不同的感受其实非常简单,写短篇是为我自己而写,写长篇是为苏童而写,都要写,因为我就是苏童。

03

孤僻者发出的歌声

好的短篇小说的得来,对我来说一样是偶然的,我不认为自己在短篇创作上有任何天分,只是喜欢,喜欢就会心甘情愿地投入。

在短篇创作上,我有目标,目标有时候就是野心,我以前曾经大言不惭地祈祷自己的野心得逞,不过就是要成为短篇大师之类的话,现在觉得自己很滑稽,不是野心消失了,是自尊在阻挡病态的狂热,这种自尊是孤僻者觉悟后的自尊。孤僻者不要站到大庭广众前,尽管发出你孤僻的歌声,孤僻的歌声也许可以征服另一些孤僻的人。

我的短篇,通常都有一个较长的酝酿期,有时候觉得呼之欲出了,一写却发现障碍,我不解决障碍,一般是冷处理,搁置一边。

有时候很奇怪,在写另一篇小说的时候,会想通前面那篇的问题,其实是在一个相对完美的叙述逻辑里反省到了另一个逻辑的问题。从这个经验来看,每一篇小说里的小世界呈现不同的景象,但仍然是一个世界,所有人对世界的描述都是局部描述,所有完美的描述都有放射性,其中隐藏着一种逻辑的动力,它捉摸不定,却必须驾驭。

我认为,小说不靠算计,就是靠这种逻辑动力。所以你说要摆平小说中的每一个元素,实际是采取分解。我的理解是小说靠逻辑动力做乘法,要扩展,更要摆平的,还是叙述的逻辑。

04

追寻真实与翻转真实

短篇小说有很多种类型,我倾向于学者哈罗德·布鲁姆的说法,他认为现代的短篇小说不是契诃夫,就是博尔赫斯。

在布鲁姆看来,这是两种短篇小说,契诃夫式的短篇小说和博尔赫斯式的短篇小说。布鲁姆说:“短篇小说的一个使命,是用契诃夫去追寻真实,用博尔赫斯去翻转真实。”以契诃夫名篇《万卡》来解读“用契诃夫来追寻真实”这句话,这封小男孩万卡写给爷爷的信,似乎写得很杂乱的,但是你在静心读的时候,会真的读出眼泪。我的泪点其实很高,但是契诃夫让我读出了眼泪。就这么一篇3000字的《万卡》,可以体会到契诃夫真实的力量。

契诃夫

博尔赫斯

无论是追求真实也好,翻转真实也好,短篇小说的使命还是要去揭露现实。说到短篇小说的发展,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在反对欧·亨利、莫泊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是当今短篇小说的一个总体趋势和走向。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开创了一种堪称新时代短篇小说的视野,甚至是方法。

现在不仅是中国作家,在世界范围内,短篇小说创作都是在反莫泊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趋向于一种简单。

苏童,江苏苏州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并且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提名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长篇小说《黄雀记》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0)

相关推荐

  • 【名家专栏】冯积岐:读书【《品味经典:读书笔记》独家连载之一】

    魏锋专访(微风读书会ID:weifeng279965337) 读书 文/冯积岐 -01- 我记得,我从十一二岁时就开始读小说.那时候,读小学四五年级,小说中的不少字词不认识,就越过去,囫囵吞枣地读.小 ...

  • 高尔基为何称赞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是“不可企及”的?

    作者:梅荷 一.高尔基说过,契科夫是这个世界的轴 高尔基说过,契科夫是这个世界的轴,一想到他,勇气马上就来了,生活也马上变得明确而富有意义了.只有在通读了契科夫的短篇小说后,才会理解高尔基为什么会给他 ...

  • 写作课丨张爱玲:写小说,是为自己制造愁烦

    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先生向我们说:"做文章,开头一定要好,起头起得好,方才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结尾一定也要好,收得好,方才有回味."我们大家点头领会.她继续说道:"中间一 ...

  • 写作课丨卡尔维诺:托尔斯泰的《两个骠骑兵》

    我们不易了解托尔斯泰是如何建构他的叙事的.在其他小说家那里显见的技巧--对称的模式.支撑的结构.抗衡.环节--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都是隐藏的.不过隐藏不代表不存在:托尔斯泰让人觉得他将"生命& ...

  • 写作课丨迟子建:小说的丛林

    小说的丛林 文丨迟子建 我在大兴安岭长大,是个典型的"林中女孩".因为那里地广人稀,所以少时在小镇的路上遇见生人,我会有微微的紧张感.因为人在那里是"少数族类" ...

  • 写作课丨余华:文学中的现实

    文学中的现实 余华 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我要说的不是一列火车从窗前经过,不是某一个人在河边散步,不是秋天来了树叶就掉了,当然这样的情景时常出现在文学的叙述里,问题是我们是否记住了这些情景?当火车经过以 ...

  • 苏童:写作的理由丨写作课

    写作的理由 苏童 写作需要理由吗?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说这个问题其实是在说一份非常漫长的答卷,我想从很多年前我遇到的一件事情开始说起.大概在90年代,我们一帮写作的朋友在福建参加一个文学笔会 ...

  • 苏童、阿来谈退稿丨写作课

    苏童:大学期间,从不热心公益的他,主动提出保管信箱钥匙,为班级服务,从此谁也不知道自己又被退稿了. 阿来:当年<尘埃落定>写出来,用他的话说,"稍微像样一点的出版社都投过稿&qu ...

  • 张爱玲:写小说,是为自己制造愁烦丨写作课

    写小说,是为自己制造愁烦 张爱玲 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先生向我们说:"做文章,开头一定要好,起头起得好,方才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结尾一定也要好,收得好,方才有回味."我们大家点头领 ...

  • 什么作品能持久动人丨写作课

    什么作品能持久动人 文丨林徽因 <大公报·文艺副刊>出了一年多,现在要将这第一年中属于创造的短篇小说提出来,选出若干篇,印成单行本供给读者更方便地阅览.这个工作的确该使认真的作者和读者两方 ...

  • 苏童:语言是水,也是船,任何短篇小说都要把读者送到对岸去 | 此刻夜读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作家苏童,说到自己创作短篇小说的原因,他归结于"只是喜欢"四个字,他以"香椿树街"和&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