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半亩堂”,是多少哈尔滨爱书人心中的“白月光”啊!

当年的“半亩堂”,是多少哈尔滨爱书人心中的“白月光”啊!

昨天半夜,被哈尔滨学院的杨藻老师,拉入到一个叫做“半亩堂”的群,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微信上就有人加我,打招呼语是:“猜猜我是谁”。

我略微扫了一下她的朋友圈,便猜出是以前中央书店“半亩堂”负责选书的袁惠玲袁姐,一聊,果然是她。一下子勾起了满满的回忆。

当年中央书店的的“半亩堂”,可真是包括我在内的哈尔滨爱书人心中的“白月光”啊!虽然卖的都是打折书,但书的品位、质量都非常高,常能淘到很多市面罕见的社科学术书籍,因为离单位很近,我几乎隔三岔五就会跑去淘书,跟包括袁姐在内的店员都很熟了,“半亩堂”的店员是我去过的书店中,最让人舒服的店员,她们很熟悉书,也很熟悉顾客,甚至我们买书的取向她们心里都门儿清,她们既没有有些书店店员的冷漠或公式化的服务,也并不像有些卖家的功利感的热情,她们给我们的感觉,更像是家人和老朋友。

去过哈尔滨的很多书店,但我一直觉得没有比当年的“半亩堂”更会选书的,而当时负责选书的,就是袁姐。袁姐调走后,中央书店几经改变,“半亩堂”由大变小,由小变无,现在好像有几个专柜还叫“半亩堂”,但我已经很少去了。前几天,听说哈尔滨新开了连锁书店“半亩堂”,我还特意打听了一下,跟之前的“半亩堂”有什么关系,知道有前员工参与,当时还想,会不会有当年选书的袁姐啊?没想到,书店还没有去逛,竟然先在网上邂逅了。

2014年改建后的“半亩堂”,已不复当年味道。再早的图片没找到。

袁姐的记性真好,当年的很多事包括我的个人情况,她居然都能如数家珍地念叨出来,甚至我当年给她和“半亩堂”写过的一首小诗,她都还能随口就背得出来:“半亩书香半亩堂,书生到此尽徜徉。闹市红尘暂留步,静心展卷日月长”,而我,早就忘得死死的了。她还提起我当年因工作关系,受当时的中央书店鞠总之约,给“半亩堂”写过的一篇小采访,说她当时把那篇文章剪下来,纸包纸裹地收藏起来,没想到搬家后找不到了。我遂在电脑中翻找出来,发在这里,权当是留给她,也留给我和哈尔滨读书人的一点念想吧。

刚写完这段文字,正好在“半亩堂”群里,看到冰城画家、我的忘年之交王焕堤老师的留言:“前些年常常到中央书店顶楼阅读、购书,但多数购买的是含金量很高的打折书,享受淘宝的乐趣。很高兴在这里与各位新知旧交相逢,这是在非常时期这座寂寞城市的一大幸事!”忽然想到,当年去“半亩堂”淘书之时,我还未曾有幸与王焕堤老师结识,不知当时我们是否有在书店有缘遇见过,但当年哈尔滨的爱书人,有几个没经常去“半亩堂”逛呢?我们就像是一朵又一朵的云,投影在“半亩堂”的波心,偶尔擦肩而过,不知是否会记得“交汇时互放的光亮”。如今虽然风流云散,但我们的记忆,又怎么可能“不带走一片云彩”?

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啊!

为读者找好书 为好书找读者

访中央大街上的“半亩堂”书店

“到'半亩堂’淘书去!”这几乎成了哈市读书人的一句口号,在“半亩堂”书店,你能找到别的地儿找不到的好书,或者同样的好书,在这里你能省下一半甚至更多的价钱。同样作为爱书人的我,几乎每次到中央大街,这个位于中央书店六楼的“半亩堂”书店,都会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我的脚步,让我不由自主地走进去,而且,几乎每次都不空手而归。

所以,我一直也很好奇:是谁在为哈尔滨的读书人做了这样一件好事?他们为什么会选到那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好书?经营这个书店的都是些什么人?他们赚钱吗?他们能够坚持多久?机缘巧合,终于让我结识了创办这座“半亩堂”书店的“功勋元老”——中央书店的总经理鞠占斌先生,从他那里,我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半亩堂”原来并不叫“半亩堂”,只是中央书店六楼一个卖特价书的地儿。但是从2002年创办伊始,鞠占斌给这里的定位就是:价格低,品位不能低,我们要卖特价中的好书!但什么是好书,一开始鞠占斌和他的员工们心里也没有谱儿,虽然他们摒弃了言情、武打等品位并不太高的书,但是有业内人士在他们这里逛了一圈后却说:你们的书虽然选得还算不错,但总觉得好像没有“魂儿”。这句话触动了鞠占斌,怎么才能给这个书店找到自己的“魂儿”呢?于是他在全国走了一圈,考察了很多有名有特色的书店,终于给这座六楼的书店找到了一个新的定位:我们要卖特价中的学术书。此举果然大受读书人的欢迎,所以在今年年初,鞠占斌他们又适时地增加了正价学术书籍,并请一位常来的读者给这里起了个名字——“半亩堂”,一来是因为朱熹的那首著名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来也是因为这里也就半亩大的地儿。

问到他们选书的诀窍,鞠占斌笑了:“刚开始我们也不懂,我就告诉负责选书的员工,只要你看不懂的就是好书。”当然,这是一句笑谈,几年来一直负责选书工作的袁惠玲告诉记者,她也是这些年摸爬滚打“撸”出来的,虽然自己不懂,但来书店买书的很多老师都懂啊,自己就跟他们学,问他们喜欢看什么样的书,什么书是他们心目中的好书,这样时间久了,心里也就有准儿了。曾经有一度,鞠占斌曾经想跟北京的“风入松”书店合作,挂他们的牌子,但“风入松”书店的人来了看一圈之后,却跟鞠占斌说:“你们这里的书,很多我们都没有,而且这么好的书,在我们那里都卖原价,你们这里却卖特价。干脆,你别挂我们的牌子了,我们挂你的牌子得了!”《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的康震教授来这里签名售书之后,反倒在他们这里买了八百多块钱的图书,他说,这些书在别的地方都买不到。而且,“半亩堂”的书在网络上也很有名气,在“孔夫子旧书网”和“淘宝网”上,他们的图书销售量都高居榜首。

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部队气质的形成和他的首任首长有直接关系”,鞠占斌也深信这一点,为了培养员工的文化气质,他也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些年来,书店每天都坚持开早会,早会的内容一是由业务人员作出版社、图书、作者等自己负责领域的相关知识的介绍,另一个内容就是由鞠占斌亲自为员工们读报,员工们戏言:鞠总的读报都快赶上央视的《马彬读报》了。鞠占斌读报并不是简单地念报纸,而是往往就一个问题生发开去,旁征博引,天马行空,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开拓员工的视野,对他们进行文化熏陶。鞠占斌还利用书店的楼梯等空间地带,经常举办一些老建筑、老教堂、犹太人在哈尔滨等摄影展,用以提升书店的文化品位。

在“半亩堂”,你几乎可以随处感受到他们的这种企业文化。比如在他们的网络营销中心,每位员工座位的墙上,都会张贴着一些小字条,比如“失败,只找理由!莫找借口!”、“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先一步,胜一筹,高一策,创一流”等等等等,鞠占斌说,这都是员工们自己贴上去,用来提醒和激励自己的。

主雅客自来,几年来,“半亩堂”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读者群,常来这里的有社科院的专家学者,有高校的教授老师,有作家、诗人,也有媒体和高检法司等方面的专业人士,而且很多人都和这里的员工交上了朋友。书店的副总经理韩晓光跟我介绍起这些老主顾来,真是如数家珍:有一个老教授以前常来这里买书,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离开哈尔滨去了大连,但每次回来,他都必到“半亩堂”,捧一摞书回去。还有一个聋老头,也经常到这里买书,因为耳聋的关系,他的嗓门很大,经常跟员工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的书,好!好啊!然后又常会拍着自己的口袋说:钱都没了!让人不觉莞尔。还有哈尔滨一家出版社的老社长也常来这里淘书,他曾经紧紧握着鞠占斌的手说:“小鞠,你为我们读书人办了一件好事啊!你可得坚持下去啊!我给你写文章宣传!”

其实,老社长的话也隐隐透露出他和很多读书人的担心:像这样以学术为主的书店,究竟能够挺多久?对此,鞠占斌也不是没想过,虽然他知道自己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儿,“半亩堂”现在已经成了哈尔滨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对于哈尔滨文化品位的提升,都有一定的价值。但毕竟,严酷的现实就摆在眼前:现在整个中央书店压了一百万的书,而“半亩堂”就压了六十万!如果资金不能够有效地运转,“半亩堂”的生存肯定是一个问题。所以,鞠占斌希望,能够有更多的读书人知道“半亩堂”,来“半亩堂”淘书,“买不买没关系,你来,就是一种支持!”鞠占斌这样说,当然,我相信鞠占斌是既了解我们这些读书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书有自信的:你来了,你看见,你就不能不被它征服!

我注意到,在“半亩堂”的书架上,随处都可以见到一行行的小字标语:“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轻叩众妙之门,尽在半亩方堂”;“过期的旧书,不过期的求知欲”……而最触动我的一句话就是:“把学术进行到底”,我相信,这是鞠占斌他们所坚持的,也是我们这些读书人所希望的。

从“半亩堂”出来,照例又买了一摞子的书,再到对面的“马迭尔冷饮厅”,要一份酸奶、冰糕,几个肉串,然后静静地坐在那里,像葛朗台那样翻检着自己的“战果”,这之于我,几乎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仪式。我想,对于任何一个读书人来说,这都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和满足吧?

您也不妨一试。

袁姐发来的新“半亩堂”照片,是开在银泰城的,有机会去看看,希望能找到些当年的感觉:)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留言板

冰城爱书人,来波回忆杀

您对当年的“半亩堂”还有哪些回忆,对于新的书店又有哪些希冀,欢迎文后留言啊!

近日微信订阅号调整了推送规则,消息不再按照推送时间排序了。如果你不想错过我的文字,不妨给「静扯淡」加上星标 ★ 或在每日推送的底部点击“在看”,顺手点个赞更妙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