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骑兵弱鸡?并不弱。威虏军骑兵会战,北宋众将轮虐辽国铁林军

公元1001年10月的一天,在宋辽边境的一处小山上,鼓角争鸣杀声震天,一场大战正在进行。在前面的部队约有一两万人马,看得出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骑兵部队,骑士们披挂铁甲甚至有部分马匹还披挂着半身马甲。这支骑兵正不惜损耗马力拼命打马向山上狂奔,在骑士的全力驱使,战马的口鼻间不断地喷吐着白雾。山势虽然不高,也不甚陡峭,却早已有许多战马不堪驾驭,原本骑乘的骑士不得不牵马步行。但紧接着便有军官策马到近前指挥无马可骑的骑士留在原地阻挡追兵。紧接着后面的追兵已然到了近前。追兵的状态显然要好得多,装备严整,铁甲长兵俱全,马力也更加强劲,哪怕还披挂着皮质镶铁片的马甲仍然紧紧咬住前方的敌兵,不舍半步。倒是被亲卫簇拥着冲在最前方的将军胯下的战马,眼看着是不行了,胸腹部有数支雕翎箭穿过甲隙深深地钉了进去,此刻正步履蹒跚,亲卫赶忙冲过去护卫。

这是发生在宋辽战场上的一次战斗。


蜜月结束,契丹再次南侵

公元989年徐河之战后,宋辽两国进入了持续十几年的和平期。战后的耶律休哥突然由契丹战神变成了现世佛陀,据《辽史》载:'(徐河之战后)休哥以燕民疲弊,省赋役,恤孤寡,戒戍兵无犯宋境,虽马牛逸于北者悉还之'。宋朝一面完善对辽战线的镇、定、高阳关三路防御体系,一面加大了对西北李继迁部的军事压力。在耶律休哥的影响下,辽国虽然没有直接发动对北宋的侵扰,但却仍在为此做着准备。

公元997年,马上皇帝宋太宗去世,嗯,至少太宗自己是这么认为的。这成为辽国再次南征的契机。公元998年,主张与北宋和平相处的耶律休哥去世,辽国南下再无阻碍。

北宋对辽的三路防御体系

公元999年9月,辽圣宗与萧太后亲征北宋。这是北宋镇定高阳关三路防御体系的第一次大考,准备很充分,结局很凄惨。由于三路都部署傅潜的怯懦避战,导致三座关隘几乎被辽军逐一分割孤立。宋军结寨自守,辽军大肆劫掠,最远时兵锋直抵黄河以南的淄博济南一带。直至1000年,辽军以围城打援的战术全歼了一路宋军,并重创另外两路,这才兴尽而归。三路大阵便以宋军损兵折将加丢脸而破产了。

契丹再次南下,北宋大阵御敌

辽国并没给北宋多少喘息的时间,1001年秋7月,北宋又侦知契丹有南下动向。鉴于上次丢脸,这次宋朝做了相应调整,以王显为镇、定、高阳关都部署率10余万步骑前出至威虏军摆开大阵等待与辽军决战。结果契丹人这次放了一个大鸽子,直至9月仍然不见动静。威虏军是边防军州,补给运送路途远,损耗大,为节约钱粮,宋军主力只得撤回定州。

'时谍者言敌犹在炭山,未遽南牧故也'——《续资治通鉴长编》

然而契丹人终于还是南下了。公元1001年10月初,辽军再次南下,辽军先锋为梁国王耶律隆庆所率领的精锐骑兵约30000人,兵锋直抵静戎军长城口。彼有大军来犯,我以大阵迎敌,宋朝照旧以王显为镇、定、高阳关都部署主持防御,三路大军共约10余万,另选20000骑兵为先锋,同时,再选五将,各领3000精骑兵于先锋之前以为遮护,五将间互为犄角,守望互助。综合各种史料,五位将领很可能是李继宣、秦翰、田敏、魏能和张斌,都是能打能杀的猛将啊。

首战长城口

在当耶律隆庆抵达长城口时,遭遇了前来阻截的前阵钤辖张斌所部骑兵。由于众所共知的原因,宋军骑兵单独作战的机会并不多,骑兵兄弟们估计也很憋屈,这次终于不必顾及那些腿短的步兵了,砍了吧!天公作美啊,依宋仪天历10月已是冬日,却下起了连绵冬雨,这样一来,双方的弓弩便无法使用,老天帮了宋军一把,否则几波箭雨过来,张斌的3000骑士就得损失大半。

张斌部与耶律隆庆战于长城口

家底薄么,打仗自然就得鸡贼着点——首先攻击敌人最要害的位置。张斌便是这么做的——直接冲击辽中军,那里有前锋统帅耶律隆庆。突然遭到意外的袭击,辽中军顿时陷入了混乱,张斌一击得手得理不饶人,一路刀砍斧劈奔着耶律隆庆的中军大纛急突猛进。辽军的先锋也是精锐骑兵,短暂的混乱之后很快便恢复了秩序。各路军头一面弹压士卒,一面观察敌情,当发现面前敌人仅有3000多人时,辽军的反击便开始了。当辽军重新恢复秩序时,若再要试图擒杀耶律隆庆也就太不识时务了。张斌就识时务,果断率军杀出重围,直奔最近的城池遂城而去。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九:'(张斌)渐近戎首,伏骑大起'

《宋史》载:己未,张斌破契丹于长城口。

再战遂城西

此时另外两位宋将田敏魏能率领的6000骑兵已经在遂城防御。为最大限度发挥骑兵战力,二将率军在城西平地列阵,魏能军为主,田敏军策应。待辽军赶到扎下阵脚,紧接着便派铁林军前来冲阵。所谓铁林军,其实不是一个部队编制,而是泛指精锐重甲骑兵。耶律隆庆是急于挽回面子,重振军心啊。北宋的骑兵,不缺人,不缺甲,缺的仅仅是马,所以仅有的骑兵自然也照着豪华那么装备。魏能主场作战,又是背靠城池,自然是怡然不惧,与铁林军打起骑兵对攻战。或许是辽军远途奔袭马力不继,又或许是宋骑兵装备更精良于铁林军,总之,这一场对攻魏能军大胜。

魏能田敏部破铁林军于遂城西

《宋史魏能传》:'契丹统军铁林相公来薄阵,能发矢殪之,并其将十五人,夺甲马、兵械益众'。

看来宋军骑兵战力确实不凡。铁林相公即铁林骑兵的统领,被魏能一箭射死,就这么领了盒饭,还顺手带走了十五位下属。是宋骑太强呢?还是铁林太弱呢?

魏能虽然赢了一阵,但毕竟兵少,两军合一也不过6000余骑。如果耶律隆庆全军压上,以遂城西这个平坦且广阔的地形,最终难免落得个血染沙场。不过呢,咱们不是说了么,家底薄,就得鸡贼着打——宋军还有后手。

诱敌入羊山

在张斌部长城口大战时,敌情已经传到后方。在魏能田敏列阵遂城西的同时,另外两位宋将便已经率军赶到遂城西北的羊山一带设伏,一来断敌归路,二来与遂城部形成两面夹击之势。这两位将军虽然并不在五位前锋之列,却同样是名将之才。其一为莫州团练使杨延昭,没错,就是评书演义中的杨六郎,其二为保州团练使杨嗣,与杨延昭并称'二杨'。在遂城外的战斗打到火热的时刻,杨延昭率少量精骑自北向南对辽军后阵发起了攻击。

耶律隆庆在干嘛呢?估计在挠头吧。长城口被打个冷不防,差点被人从中军给掏走,想要逮着张斌出气却被他跑了,好容易追到遂城想以铁林军捞回一局,反倒把铁林相公给搭上了;现在后路又出现敌军,事情可大条了。要知道,耶律隆庆所率的先锋军也不过30000人,主力尚在后方,更何况连场败战之下,部队也有些军心浮动,如果再被断了后路,下场实在难料。权衡之下,耶律隆庆率军转向北面,先打通后路回头再战。

杨延昭、杨嗣部诱敌入羊山

杨延昭且战且走,很快便进入了羊山地区。就在辽军蜂拥而入山谷的时候,只听一阵鼓响,杨嗣率6000骑兵兜头便杀了过来。一心追敌的辽军又是一阵大乱。由于山谷地形的限制,辽军无法展开正面,兵力优势无法发挥,二杨所部一顿埋头砍杀,辽军再次付出重大伤亡。

《宋史》:'及山西,伏发,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

二杨部羊山伏击,辽军拼死突围

当然了,辽军毕竟兵多,又为求生路,无不死战,时间长了的话,杨延昭和杨嗣部还是抵挡不住。辽军步步进逼,宋军且战且退,战场逐渐由羊山西侧转移至北侧。随着伤亡的增加,二杨所部渐渐吃力起来。眼看宋军战线就要被辽军打穿,又一支精锐宋军杀入战场。这是第六位出场的宋军将领,秦翰,这是一位有故事的将军可以单独开篇写一写的。

秦翰、李继宣部驰援羊山

驱敌过羊山

本着互为犄角守望互助的原则,秦翰、李继宣两部很可能是张斌部的后军与策应。张斌部前往长城口拦截耶律隆庆时,秦翰与李继宣两部骑兵已经推进至长城口南的静戎军待机而动。待张斌部与辽军前后赶往遂城时,秦翰与李继宣分左右两队,相互掩护着也赶往遂城。途中,李继宣部停驻于羊山与遂城之间的赤虏休整且待机而动,秦翰军率先杀入羊山以探敌情。秦翰军的加入可谓是场及时雨,一来为二杨解了围,二来刚刚振作起来的辽军士气再次遭到沉重打击。

在战斗中,秦翰派人将战情通知了停驻在赤虏的李继宣。李继宣部火速杀入羊山,'与翰师合势大战'——《宋史李继宣传》。接二连三的生力军加入,而且来的都是精锐,辽军终于崩溃了,阵线已然维持不住开始步步向羊山上退去。'继宣锐于追袭'——《宋史李继宣部》,李继宣死死咬住辽军,舍命追杀,辽军最终也没能在羊山上站稳脚跟,被撵着从山北侧绕至山南侧,随后被赶进了牟山谷。'继宣逐之,环山麓至其阴'——《宋史李继宣传》

李继宣逐辽军过羊山

此时杨延昭、杨嗣以及秦翰部相继撤出战场至赤虏休整,李继宣堵在牟山谷口接连几番冲杀,将辽军杀得苦不堪言,期间李继宣的战马都战死三匹。直至日暮时分,李继宣才撤出战场,退保威虏军。遂城羊山之战就此结束。'继宣马连中矢毙,凡三易骑,进至牟山谷,大克捷'——《宋史李继宣传》

客观的讲,遂城羊山之战的胜利并没有改变军事上辽朝对北宋保持压力的现状。战后,随着辽军主力到来,各路宋军只得退保城寨。按《辽史》记载,辽军最终'次满城,以泥淖班师'。'以泥淖班师'很可能是遮羞的说法,但'次满城'倒很可能是真的。这说明辽军主力到达后又逗留了一段时间,而且将战线推进到了满城一线。而且,即使是对耶律隆庆率领的先锋军,宋军虽然大多数时候掌握着战场主动权,并且对辽军造成了大量杀伤,但却始终没能形成绝杀之势,反倒被兵力优势的辽军逐一击退。

当然,上述的所有不完美都无法否认遂城羊山之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大捷。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与契丹战,大破之,戮二万余人,获其伪署大王、统军、铁林、相公等一十五人首级,得伪印二,以「羽林军」为文,收甲马甚众,首领遁去。'

北宋有良将,朝堂缺良帅

另外,遂城羊山之战其实并不是一场有既定战术安排的战役,很大程度上是前线将领随机应变且自发配合的一场战役。按战前计划李继宣等五人在发现敌情且已在长城口交锋后应该各守要隘,等待后方20000先锋骑兵以及步兵主力前推至战场后,三方部队以及前线各军州驻防部队相互配合,按照宋真宗分布下的阵图排开大阵,再由三路都部署王显统一指挥作战。所以说,这场大捷是由北宋前线将领主动求战并自主配合调度下所取得的。实际上也是一次违令作战,甚至是抗旨不遵。不过好在宋真宗对此次参战的诸将并没有追究,好吧好吧,知道害羞还是位好皇上。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见寇不俟大阵,前驱陷敌,亦可赏也'

对北宋来说,遂城羊山大战是极罕见的由骑兵单独会战而取得的大捷,更难得的是这一大捷是在缺乏高层统一指挥以及兵力劣势情况下所取得的。但这场大捷反应出北宋军政中枢所制定的以镇定高阳关为支撑的对辽防御大阵是不成熟的。其最大的弱点便是相对于来去如风的辽军铁骑来说机动性太差了。比如当大战结束时王显所率领的宋军主力——包括作为先锋的20000骑兵仍然没能抵达战场。

最后,虽然遂城羊山大战有诸多不完美,但仍然表明北宋不但有成建制的骑兵部队,而且非常善战,在对上辽国精锐铁甲骑兵时并不落下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