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测评《防风林的外边》|关于文学的文学,后浪挖来的遗珠

作者:Jay

校对:litcave 工作室

配图:Online

近几年出版的文学丛书中,能为中国内陆市场带来巨大惊喜的,当数后浪的「华语文学」了。

去年年底,bilibili播出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其中第一集《书海编舟记》讲了后浪编辑朱岳推广袁哲生作品时的一些故事,朱岳的团队四处推广《送行》,却屡屡遭拒。

如此波折的经历,大概也是「后浪·华语文学」这个系列中每本书的缩影:读过的人叹为佳作,极力推崇;未读的人,不屑一翻。

对于当今中国大陆市场来说,何为经典,何为纯文学,似乎已经定型了。

但是,后浪这个系列文学作品的出版就像一只洪水猛兽,把内陆读者的视野铺开到港台、马来西亚甚至更远的华语世界同时,也让那些遥远的、被忽略和遗忘的旅人回到「中国文学」这个古老的汉语家园。

之所以费尽笔墨做这个开头,是希求进入《防风林的外边》这本书测评时能让读者知道,这个系列的每部作品,亟需中国内陆读者去阅读和接受却声响一直不大。真可谓缺乏「试金石」。

《防风林的外边》是台湾作家黄启泰的一部短篇小说集,1990年初版于台湾。那个年代的许多文学作品,无论内陆还是台湾,都在探涉文学书写的边际,作为「新世代」的领头羊,黄启泰当然不能回避这一挑战。

其作《防风林的外边》,便是「以书写的不可能来创造写作的可能」,防风林作为象征,既为沙滩和土地抵挡着海风的侵蚀,也阻隔了被垃圾填满的大海。

借由这一象征「先入为主」再进行阅读的话,要想读懂书中那些看似混乱、错位、甚至支离破碎的短篇,其实不算太难。

不过,也切忌一口气读完,毕竟11个短篇是作者不同时期所作,因而表露出对故事的驾驭程度也深浅不一。要想读出味道,千万别囫囵吞枣。

开头几篇有浓烈的浪漫色彩,《韩波的朋友》中,作者用兰波和魏尔伦作为主人公,以书信体形式创作。与其说这是在「重现」两位诗人,毋宁将之看成是作者想找一条艰辛的道路,跟死寂的知己对话和抒情。

而《少年维特的烦恼导读》始,文风突然冷冽,阅读过程真正进入了探寻的阶段。

这种小说被称之为「后设小说」,也即关于小说创作本身的小说,它读起来有一定难度:

一是要求读者关照的不是小说剧情和人物形象,而是文本的意象和隐喻,以及这一切所指向的作者本身的内在世界。

二是它通常打破了读者固有的阅读模式,以一种我们未知的、不确定的小说结构呈现,要想读懂,读者不得不集中精神摸索它的轮廓,并思考这结构本身的寓意。

就拿短篇《防风林的外边》来说,主人公是个写作者,他正展开一段旅程,旅程所见所闻蔓生出主人公将要写的小说,这一过程不断被作为读者和评论者的角色干扰,而主人公将写的「那篇小说」实质也是他的自我指涉。

这样的小说,就像开拓盘山小道般十分危险,一面是文字游戏的无底深渊,另一面是过于关照作者自我的坚固岩壁。

在这点上,黄启泰也算拿捏有度,他不会在叙事技巧上过于花巧而致使读者感到难读,但叙事的层级之间又有一定阶距,迫使读者停下来花心思去架接,去整合。

在表面上,每篇故事几乎都保持了传统小说的痕迹,欢迎任一读者的到来,然而能真正走到最深远处,和作者一样走到小说主体性危机的边缘那个位置的,恐怕寥寥无几。

总的来说,这不是一部能推荐给任何人读的小说,如果读者已经探寻过小说的荒芜之地,一定不可错失这部作品。倘若不明究里也冒然阅读,只会因迷失而感到困倦和沮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