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教学随笔:由“物”及“理”形成物理学科素养
目前 “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时髦的热词,似乎谈到教育教学的话题就得涉及“核心素养”,否则就会有一种落伍被淘汰的感觉。
何谓“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本质又是什么?关于这方面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作为一线的教师,虽因才疏学浅不解“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可是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学生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各种素养,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就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负责。
一、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现状与分析:
联想到自己所任教的物理学科,也在不断思考与探索“如何形成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想弄清楚这一点,首先应该来看看目前物理学科的教学现状:在“唯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机制导向下,物理学科不做实验,而是背实验,画实验已经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
在很多课堂上把活生生的物理仅肢解为知识,而又把知识的获得归结为习题的训练,这种“反教育”的现象在毕业班的课堂教学中尤为普遍。以“做实验耽误时间,还不如多做习题提分迅速”为理由,把初中物理课上成“第二数学”,也把学生领进了“题海”的深渊,这样的物理课是没有魅力的,关键是不能形成物理学科素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容乐观,已经到逐渐衰退的地步,不得不让人感到无比担忧与痛心。
联想到在济宁市曲阜杏坛中学举行的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2013-2015规划项目《快乐的启蒙化学》研讨会。期间,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副厅长做了题为《让科学教育回归实验室》的报告。报告全面分析了当今一段时期科学教育存在的四个问题:一是实验室开出率低;二是“讲实验”成为科学教育的主流;三是教师教学生实验能力不高;四是实验教学的环境条件差。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以及实验员的素养亟待提高。为此,张志勇强调,回归实验室是科学教育的必由之路。
其实即使在引领学生做实验,反思我们的实验教学又有多少是在真正进行科学探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探究只注重结果,而忽视探究的过程。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往往只是考虑学生是否得出了正确的结论,然后就是继续实验的习题训练。这样做往往忽略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实学生对于出现问题的解决过程具有很好的思维度。
2.有的探究只是在流于形式
通过听课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所谓的科学探究并不是学生真正在进行探究,有的只是教师进行演示,学生被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学生回答实验现象。这样的探究是虚假的,只是在走形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只是在空谈。
这样的所谓课堂探究为何是一种形式,主要还在于教师只是在考虑自己的教学进度,考虑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可以达成。
其实作为师者,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课本那点有限的知识,更应该重视方法的指导。决不能这样的物理课背离了物理的本质和特性。为此,在我的物理教学中,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让教师和学生不再认为课堂学习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享受,深切感受物理课堂之美。
二、初中物理课改之路的实践与探索:
物理课的学科特点在哪里?就在于“物”和“理”,即:通过实验,创设情境,观察表象,通过理性思维抽象出具体的理论,再通过具体的原生态问题,得到建构和升华。
1.物——事实证据,必须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而现在很多教学偏离了实验科学的本质,少做实验,甚至不做实验,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本身是必由之路,是正确的。回归就是让扭曲了的物理教学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国的科学教育,脱离了世界科学教育的本质,回归是对这样一个历史过程的矫正,是让扭曲了的科学教育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这是中国科学教育最迫切的任务,只有回归了实验室,回到了实验科学的本质,科学教育才有希望,才谈得上真正的科学探究,才会有真正的科学教育。
下面是自己多年来进行初中物理课改的四大策略:
策略之一:家庭和课前小实验是课堂教学的有力保障
家庭是学生进行小实验很好的场所,有一些小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提前在家里进行操作,这样一来就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策略之二:课堂教学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关于学生实验,在“科学内容”的相关主题中已提出了要求。学校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努力开发适合本校情况的实验课程资源,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实脸。为此,对于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探究实验,自己都没有采用演示实验或者借用多媒体展示实验,真正让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的过程,自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其中。
策略之三:以“做中学”尝试解决课后作业单一化的弊端
在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物理课本中,其中有这样一个栏目,那就是“做中学”,关于“做中学”,课本中给出了这样的阐释:提供动手动脑的学习机会,学习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策略之四:在课后探索性实验中进行创客式学习
教师还可结合当地条件和学生情况等设计一些课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进行探究。这些自主设计的课题为实现本标准中所要求的科学探究能力目标提供了更多的课程资源。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这些课题进行探究,这样使探究环境更加开放,时间也比较机动,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2.理——理性思维,倡导以思维训练为中心
目前很多孩子其实是不会“学习”的,究其原因就在于很多时候习惯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讲,学生记,习题练,考完忘。这样的情形大家似乎都不陌生,其实这样的学习方式属于“浅层学习”。“不会学习”已经成了很多孩子致命的障碍,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感慨:其实有一种失败叫瞎忙!很多知识学生并没有理解,只是机械性地“灌输”到脑子里的,而进行“深度学习”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此,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孩子们进行物理的“深度学习”:
(1)实验探究——让物理学习回归实验室
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既可以预习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也非常符合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有团队精神。无论是课前家庭小实验,课堂实验探究以及课后探究活动,就是在“坚定不移地走科学教育回归实验室”道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学科的无穷魅力。
值得进行好好反思总结的一点就是,学生在进行课后实验探究的同时,自己学着撰写实验报告,及时对实验探究的过程进行梳理反思,这是非常成功的实践与探索,因为学生已经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敢于质疑,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培养的“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吗?
(2)物理日记——在生活实践中学习物理
物理日记是为了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在思维碰撞理解深化知识,最终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具体做法就是:让学生随身带一个小本和笔,用物理日记的方式随时记录自己发现的问题和瞬间的灵感。物理日记,让我们在教学之外,又找到了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
且看一个孩子以“风筝”为话题写的物理日记的部分摘录:
例如:今天物理课学完轮轴之后,我想到了放风筝的线轴,根据轮轴的公式F1R=F2r,那么R和r就是动力臂和阻力臂即圆的半径(R是大圆半径,r是小圆半径),所以因为R>r,F1R=F2r,那么F1<F2,所以是个省力杠杆,动力比阻力小。
但后来想到风筝为什么会飞起来,起初粗略想了想是不是因为动力比阻力大,后来忽然想到了老师之前讲过的流体压强,所以我想被放飞的风筝牵着跑是因为上空的空气流速比地面的大,所以风筝被“吸”到天上去从而飞了起来,因为变高流速变快,所以风筝越“吸”越高,所以人会感受到一种力向天上拉着,越高的地方空气流速越快,所以风筝被拉得越来越高。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要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仔细研读这些经典的语言,我们深有感触,也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总之,科学是美丽的,物理是美丽的,在孩子们物理启蒙学习之初,我们作为任课教师必须把培养孩子学习物理的兴趣放在首位,要让孩子们在物理课堂上,实验探究中,课后小制作中感悟到物理之美,从而让自己带着无尽的快乐尽情遨游在物理科学的海洋之中。其实,只有用心“教书育人”,才可以实现“零作业”的设想,实现“减负增效”的理想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