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书随笔: 请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请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个建议》读后感

从教二十载,亲眼目睹学校教育的病态现状,内心的良知驱使自己在不断反思,这二十年来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到底是如何走过来的,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普通的教书匠,只是教会了孩子们一些应试的技巧,在考试中得到一个好分数而已。

目前只是在过度追求分数的应试教育,已经让教师和学生备受折磨和煎熬,这不是教育的本意。今天再次与大师对话,以求寻找教育的真谛,从而让自己和孩子们过上一种幸福完美的新教育生活。

——题记

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是对孩子最公平的保护

原文1: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反思1: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看到随着孩子们的年龄增长,学业难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孩子被“淘汰”了。究其原因就在于不能“因材施教”,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只能将智力条件相对较差的孩子无情抛弃,尤其在目前一切看“考试分数”的错误导向下,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受不到教育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

其实教育对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公平的,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应该成为一句口号,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是对孩子最公平的保护。

别用考试分数剥夺孩子们的自尊感和自信心

原文2: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

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反思2:由于每个孩子的智力条件和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肯定会存在差异。鉴于此,为了保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我们各级教育部门一再强调,不能以考试分数给教师和孩子进行排名,因为考试成绩是孩子的个人能力的体现,可是现在哪个学校没有通过考试分数进行排名。

目前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不尊重教师与学生,尤其是我们那些智力条件和能力水平一般的孩子,在一次次的考试之后,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被一点点蚕食掉了,剩下的只有无尽的自卑感,甚至是对学校教育和教师的敌对情绪,这些孩子一旦毕业(或辍学)离开学校,以这种不健全的人格走上社会,带来的只能是一些负能量。

为此,请放下“考试分数”这把扼杀孩子天性的利剑,让每个孩子在适合自己的土壤里健康成长。

别让照抄作业和考试作弊玷污孩子们的心灵

原文3: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反思3:我们教育最大的悲哀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彼此不信任,这尤其表现在考试监场的过程中,为何每次考试进行的时候,我们都会有一种如临大敌的感觉,每次考试组织都是非常严密,主要是要防备学生考试作弊。

考试原本就是为了检验孩子们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那么我们的孩子为何会热衷于照抄作业、考试作弊,这些做法本身已经玷污自己原本纯洁的心灵,那么我们有些孩子为何学“坏”了,原因还是在于目前学校教育评价学生的单一化——分数至上。

尽管我们都清楚孩子的智力水平和能力存在差异,但是我们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时,能够真正做到“分类布置”吗?有些作业的确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况,还有的作业已经超出了有些孩子的能力承受范围,可是这些孩子还要被逼着完成,那只能违心去抄别人的作业了。

再者谈到考试,如今的考试分数已经成了孩子的噩梦了,因为考试分数直接决定孩子的命运,为此在教师和家长的诱惑和威逼下,孩子们错误地认为求学就是为了考试,有了一个好分数就可以“行走天下”,至于其他方面尤其是如何做人,已经在孩子们的脑海中被淡化了。为此有些虚荣心极强孩子有开始“铤而走险”了,在一次次尝到“甜头”之后,自己的羞耻心已经变得麻木了。

看到孩子们这些“堕落”行为,我们学校、教师和家长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我们孩子为何变得不纯洁了,是因为我们已经让孩子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了!

教师要学会打造充满人格魅力的个性化课堂

原文4:有些教师能够做到使他的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应当去仔细看看这些学生在上课时的脑力劳动的情况。在这里,充满着上面所说的那种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一种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的。

教师在这样的气氛里工作确是一种很大的享受。我亲爱的同行,请你相信:无论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的劳动是多么紧张,他都会有喘息一下的时间,否则,要连上4、5节课是很难的。

反思4:我们有时会听到老师们感慨,这节课上得真累,在这同时孩子们何尝没有这样的感受。现在有些课堂的确让人不敢恭维,教师上得辛苦,孩子们学习痛苦,这不是在学知识,而是一种痛苦的煎熬。

其实为何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会有这种感受,稍加分析就不难得出结论,就在于这节课的目的是什么。尤其在毕业年级,很多课堂上听到只是教师不断地责骂呵斥声,看到是孩子们呆滞的目光和无助地神情,这样的课堂哪还有快乐可言。

课堂原本就是师生共同求知,探究真理的乐园,可是目前只是为了追求考试分数,很多课堂成了考试的角斗场,教师和学生都在进行着魔鬼式地训练,那这种氛围下的课堂哪能不感到身心俱疲。

相反,再来看看一些充满“人格魅力”的课堂,孩子们感觉不到课堂的压抑,一节课的时间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自己在一种比较愉悦的气氛中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

课堂的魅力就是教师的魅力,为此要想给孩子们一份愉悦与成功,教师就要学会“享受”课堂,用心体味为师的这份幸福感和成就感。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作者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微信ID:shupengchagua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