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时代气息的造型艺术(山西)彩塑
来源 ART艺术共赏
山西彩塑分布大致有五个区域,由北向南晋北地区,五台山地区,晋中平遥地区,晋东南地区,晋西南地区。晋北地区自古就是辽金重地,辽国西京所在,所以多辽金彩塑;五台山自古就是佛教圣地,塑像,佛殿传承可谓香火不断,作为皇家寺院重地,清代尤其鼎盛;晋中平遥地区,明代晋商活动集中,尤为富庶,所以产生了大量的精彩的明代彩塑。晋东南多宋代遗构寺庙,相应保存了较多宋代彩塑;晋西南则多为金元作品典型。
下面,我们捋着历史的脉络,进行一次三晋大地的彩塑之旅吧!
青莲寺下寺(唐)
青莲寺弥勒坐像
榆社出土的唐代石刻造像,相比较青莲寺的泥塑作品来说,造型手法上有相似之处,虽然一个是石雕,一个是泥塑。青莲寺泥塑造型笔者认为应该是山西诸多彩塑中唐代气韵最足的,因为它作为泥塑来讲,保留了许多石雕减法造型的特征。
南禅寺(唐-明)
南禅寺保留了唐代佛坛,上面布局了唐代彩塑一套,保留了唐代彩塑的基本布局状态。
唐代彩塑的木骨架很好的保留。所以现在看到的彩塑的动态姿势保持了唐代风格。
佛光寺东大殿(唐-明清)
佛光寺东大殿历代维护较多。明代的重塑,清代的重妆,历代不间断的维护,使得彩塑成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
镇国寺万佛殿(北汉)
洞窟感类型的空间感十足。
要说佛殿是由石窟寺变化而来,镇国寺万佛殿的洞窟感还是很强烈的。一堂晚唐风格的佛像,加上建筑与雕塑间这种空灵的美感,除去佛祖背后清代的背光不说,是不是有唐代莫高窟的即视感呢?
不论佛殿还是彩塑,唐韵十足,造像的布局与建筑物的空间感受,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时代。不愧这里有“小佛光寺”的称谓。
薄伽教藏殿(辽)
大同作为辽代的西京,华严寺作为辽代皇家寺院,仅存的薄枷教藏殿保留了辽代整堂原装彩塑,实在是珍贵。
著名的露齿菩萨
菩萨身形婀娜多姿,尚有大唐遗风。飘带衣纹的处理干练大方,形体直截了当。塑造手法感觉狂放不羁,契丹草原豪放的艺术气概。
守卫该殿的四大天王。狂野的姿态和不羁的造型处理,正式草原文化的体现。辽人尚武,宋人重文,在雕塑造型上体现的淋淋尽致。
佛宫寺释迦塔(辽)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3-5层完整保存了辽代彩塑,造型水准高超,为辽代佳作。
四层有辽金典型的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的布局形式。人物刻画生动,形体饱满,动态及表情刻画惟妙惟肖。
三层佛祖的头部与手的精彩刻画。
释迦塔是集古建筑,彩塑,壁画多重艺术高度统一,而且艺术水准高超的集合体,不愧是中华第一国宝。
圣母殿(北宋)
文史学家称北宋的雕塑艺术世俗化,圣母殿有很直观的反映。
圣母殿的各个宋代侍女可谓是当时少妇形象的直观写照。当静静观察她们的时候,观其姿态,望其左右,你会发现这一殿的侍女门仿佛开始交流,说话,是一个富有情调,充满动感的大集体。可能是当时的雕塑家有意而为还是世俗化程度之高,群圣女神像俨然成为一群北宋少女集会的写照了?
身形姿态柔美,表情柔弱,北宋时代的文气和大辽国的豪放不羁的劲头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仙庙(北宋)
二仙庙彩塑脑袋悉数被盗,仅存的这一对幸运儿是因为神龛的保护留住了脑袋。虽然明清重妆过,尚有北宋的时代感。
三大士殿(北宋)
造型优美的三位菩萨,宋人称的三大士。
罗汉的衣纹,体态,神情刻画当属技艺之高超。衣纹与身体的贴合度,不同僧袍不同质感的刻画,面部的神情体现出的不同内心世界,和后来的程式化,僵化的彩塑之作形成强烈对比。
北宋三大士造型之美,罗汉造型力度之强,五官刻画之神韵,造像姿态之优雅,笔者在此就不必多说了,好的东西重在体会和比较。堪称北宋经典之作了。
圆觉殿(北宋)
长子县法兴寺的十二圆觉,虽然历代都有修葺,但是仍不失为北宋佳作。
青莲寺大雄宝殿(北宋)
一佛二菩萨二弟子的布局。类似与应县木塔四层的布局,但是两者间不论动态气势,造像的神韵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结合上文木塔四层雕塑进行对比,体会宋辽之间造型差异和地域,人文气息造型的不同。
福胜寺(金)
金代,又是一个草原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一反宋塑的文弱感,再次强调造型与型体的力度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和民族造型特色。
渡海观音的神态刻画与海水的表现。
岩山寺(金)
武士的衣着,铠甲有宋代的衣着特征。金代继承了北宋的先进文明的体现。
彩塑头部的细致刻画。武士面部丢失的是细节,留下的是比细节更重要的型体造型特征和动态的力度。
狮子可谓是身残志坚了,虽然细节都损坏,但是留下的是造型的核心,是一种力度,一种来自草原文明的强悍。
健壮的四肢与肥硕的大爪子,感受到雕塑造型带来的力量感。
文殊殿(金-明)
一组金代彩塑,被明代重塑,留下来金代的组合场面和布局。仔细品味,金代大的框架尚在,虽然外壳是后来的,它却有一种更高古的造型力量在里面。
弥陀殿 (金-明)
弥陀殿,殿宇空间,佛祖背光,造像,莲台,佛床几层关系搭配得当,尺度和谐统一,虽然明代在金代造像的基础上进行改塑,但是金代强大的气场还是给到访者强烈的震撼。
背光与造像,造像与造像间的空间层次,前后比例关系,主次关系,疏密关系的处理,尚是金代人的手笔。明代的重塑也掩盖不了金代强大的气场。
躯体前倾,依仗而立的威武的护法武士,襟飘带舞,气势非凡。虽然经历了历代修补,甚至八十年代进行了整体修整 ,就因为金代框架尚在,所以至今我们还可以清晰的体会到金代文明的那股雄风。造型的核心不变,气势尚在。
惠济寺(金-明)
惠济寺除了两位武士的头部是原装,其余都被盗窃。一堂典型的金代一菩萨二协士二武将布局。
洪福寺(金-明清)
洪福寺布局基本是弥陀殿的缩小版本,可谓是小崇福寺。
明代在金代的骨骼框架上进行了重塑。
菩萨动态巧妙,主尊身体前倾,对于动态,身形的巧妙捕捉,这都是金代彩塑内核的体现。
释迦塔一层(元)
元代对应县木塔第一层主尊进行了重塑,一尊典型的元代释迦像。
龙兴寺(元)
金元的审美艺术提倡致密,繁缛带来的华美。
不论是衣纹的繁缛,细节的致密,金元时期的富贵气,华美瑰丽的感觉还是保留的很足的。
衣纹,发饰,配饰,璎珞充满了金元时期的特征。
广胜寺(元)
广胜寺下寺有和龙兴寺感觉类似的造像。华贵的金元气。
广胜寺与水神庙(元)
水神庙是元代一处道教题材的殿堂。
除了著名的壁画之外,近似于府城玉皇庙的元代道教题材的彩塑也是这座殿宇的看点。但是整体来讲,整堂彩塑水准还是稍逊于府城玉皇庙。
府城玉皇庙十二元辰殿(元)
十二元辰殿彩塑的高明之处在于,作者用了十二个衣着,体态特征相似的十二兄弟,通过微妙的表情,神态变化,去表现了其代表的十二种不同动物的不同感受。
也许是作者的这一动机,加强了其对人物面部的深度刻画,表情神态相关的嘴角,眼角,鼻翼甚至是面部的骨相特征表现的很深入。
二十八星宿殿 (元)
二十八星宿更是姿态各异,形象逼真,刻画深入,表现生动,丝毫不象后代程式化严重的彩塑造型。作者更加注重的是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通过平常的动作,常见的姿态去表现,而不是简简单单的龇牙咧嘴,张牙舞爪。
双林寺(明)
双林寺山门武士。
双林寺彩塑冠誉全国,不论数量和质量,都首屈一指。
双林寺有三个明显的艺术分期,既明代早期,中期,和晚期。位于中间院落的两个偏殿,则是双林寺中期鼎盛时代的代表作。
中期代表就是大家熟悉的观音和韦驼像,代表了明代中期山西彩塑艺术发展的巅峰。
第三个时期就是明代晚期,对应的就是双林寺的后殿。双林寺后殿菩萨像,已经有造型的程式化痕迹,型体也相对被削弱。
太符观(明)
太符观相对应的是明代中晚期,彩塑之作程式化,概念化的弊端凸显,相对应双林寺的后期彩塑之作特点。
太符观的悬塑
太符观昊天玉帝殿的彩塑和神龛。
观音堂(明)
悬塑影塑是明代彩塑艺术高度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观音堂悬塑是其中代表。
千佛庵(明)
金碧辉煌的千佛庵悬塑,耗时20年完工。视觉效果震撼。
十帝殿(明)
资寿寺(清)
资寿寺彩塑上明代彩塑风格,初期造型尚未有严重程式化的痕迹,艺术家的处理比较生动,艺术性较强。
普净寺(清)
普净寺的四大天王是清代造像佳作,气宇轩昂,造型力度极强。
善化寺三圣殿(清)
善化寺大雄宝殿(清)
有辽金气韵的菩萨。
华严寺大雄宝殿(清)
清代彩塑高度程式化的体现。
多福寺大雄宝殿(清)
婀娜的清代侍女像,仔细品味,僵直的体态,简单的刻画,尚不能于前代精品彩塑相提并论。
历数唐五代辽宋金元明清,贯穿山西南北四方,昆仑君大致带大家领略,游历了山西的彩塑。
历代彩塑艺术,这仅是冰山一角。更多的传统文化精髓,有待我们的进一步探索和学习。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300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300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300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2010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