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王福仁主任医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王福仁主任医师,从医50余年,是浙江省名老中医。长期从事消化系统及中医肾病等疾病的诊治与研究,尤其擅长治疗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肾炎等疾病。笔者有幸侍诊,现将其应用自拟溃结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炎)经验总结如下。
l一方统证.随证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王师自拟“溃结方”,以健脾温中清肠、和血行气化滞为基本方法,临床中随证加减治疗。炒白术10 g,炒赤芍10 g,炮姜6 g,苦参15 g,白头翁30 g,炒山楂12g,炒防风10 g,薤白10 g,制大黄3 g,生甘草5 g。湿热甚加黄连3 g,佩兰10 g;血便多加三七粉3 g(冲服),地榆15 g;寒冷腹痛加炒白芍15 g,枯明矾2 g;里急后重加枳壳10 g,炒槟榔15 g,厚朴10 g;五更泄加吴茱萸3 g,补骨脂10 g。方中自术、生甘草健脾益气,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炮姜温中散寒、振奋脾阳以为治本。苦参、白头翁清肠除湿,且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赤芍和血清热,尚有改善组织微循环,杀菌消炎,促进损伤组织修复,促进代谢等作用,也印证了张洁古所云的“行血则便脓自愈”的道理。防风、薤白行气化滞,且有升举清阳的作用,意在“调气则后重自除”。山楂、制大黄消积助运,且能清热化瘀。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温中清肠,和血行气化滞的功效。
2分期论治
2.1发作期提倡“痢无止法.切勿闭门留寇”结肠炎发作期主要原因为湿热蕴结大肠。肠道气机失调;邪气损伤脾肠,清浊不分,酿成湿热;邪浊滞肠,与气血搏结,血败肉腐等。故临床常表现以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或伴赤白黏冻状,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滑。王师认为,此期治疗在谴方用药时应注意健脾化湿,疏泄导滞。不到湿清、滞净,决不可妄投固涩之品,否则湿邪内阻,病情反复,后患无穷。故用小剂量的制大黄,是治疗该病的妙招,切不可见痢止痢。“痢无止法,切勿闭门留寇”应铭记在心。同时也须交代患者,服药后并不一定会减少大便次数。
2.2缓解期主张健脾温肾、涩肠止泻,佐以调气和血结肠炎缓解期由于腹泻迁延日久,化源不足。脾肾气血俱虚.脾虚不得健运。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肾虚不得温煦脾土,致阴寒内生,水谷混杂而下。久病人络,人病必瘀,致或有腹痛,久痢不止等。故临床常表现以肠鸣泄泻,四肢乏力,或晨起五更泄泻,但无里急后重,无赤白黏冻状。舌淡苔白脉虚缓。王师认为,此期治疗在谴方用药时应注意“脾不在补而在运”。因此组方中不用党参、黄芪补脾,而只用白术、炮姜温中健脾,且常配山楂、制大黄助运消积化瘀。由于久病人络,久病必瘀,故在治疗上还须调气和血.达去瘀生新止痛敛疡之效。
3 医案举例
任某,女性,51岁。大便急滞不畅伴白色黏冻状物4年。患者4年来反复大便急滞不畅,大便日2-5次不等,质溏烂或伴有白色黏冻.有时便前腹痛。行结肠镜提示:直肠、乙状结肠黏膜水肿,并有一处小溃疡。曾服用柳氮璜吡啶片、固肠止泻丸、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均有好转,但反复发作。2011年8月19日来中医科就诊(首诊),症见:腹痛、腹胀、肠鸣,大便次数日3次左右,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感,伴有便前小腹隐痛,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纳谷不馨,舌淡胖苔白腻,脉细滑。证属脾虚湿热郁阻,以自拟溃结方加减应用之。处方:炒白术lO g,炒白芍10 g,黄连5 g,苦参15 g,炒槟榔15 g,厚朴10 g,白头翁30 g,炒防风10 g,薤白10 g,佩兰10 g,制大黄3 g,枯明矾2g,生甘草5 g。7剂,每日l剂,水煎服,每日2次。8月26日二诊:诉便前腹痛感消失.大便急滞不畅里急后重感好转,继以原法去枯明矾继续巩固。9月1日三诊:诉大便畅快,但质溏烂,每日2次,面色红润,胃纳佳,舌淡苔白脉细。继以溃结方加减,考虑此时湿滞已去。继以原法减炒槟榔、厚朴等疏泄导滞药物,加用健脾温中药物巩固治疗3月。诸症皆消,嘱患者忌生冷瓜果。油膏厚味,要求平时调整情绪,同时继以补脾益肠丸调理巩固。3月后复查结肠镜示直肠、乙状结肠黏膜正常,未见充血水肿及溃疡。目前未发现复发征象。
4结语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直肠、乙状结肠、甚至全结肠的非特异性炎性改变,功能紊乱,病因又不甚明了的结肠疾病,属中医学“痢疾”、“滞下”、“久痢”之范畴。西医治疗多采用氨基水杨酸制剂、抗生素、肠道菌群调节等方法,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病情,但是容易复发。
王师采用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法。发作期疏泄导滞,缓解期健脾温肾、涩肠止泻,佐以调气和血,在治疗中注重虚实并调,标本兼治、病证结合,故疗效确切。王师认为药物调理后防止复发是重要的一环.慢性结肠炎常反复发作,即使近期治愈,只要患者饮食不节,情志弗畅,又可卷土重来。所以要再三告诫患者忌生冷瓜果、油膏厚味、黏滑甘津之品,要遇事勿怒。常顺时针按摩腹部以助运化,同时加服参苓白术丸或补脾益肠丸调理。